你的包袱抖得太好了

讲“十七字诗”时,给孩子们讲到“抖包袱”,即把之前设置的悬念揭出来,或者把之前铺垫酝酿好的笑料关键部分在文章的最后说出来,成为点睛之笔,或增加喜剧效果,或出人意料之外,从而让人印象深刻。许多孩子领悟能力很强,有样学样,周记中类似的文章马上就体现出来了。

先看六班朱政韬同学的“包袱”:

一只手把我从梦中摇醒。我睁眼一看,果然,又是妈妈。

我一直很迷惑:为什么妈妈每天比我晚睡,还能比我早起,甚至我为了比过她特意调了闹钟,都没她早起床!

我去问妈妈,她的回答却是:“你以为平时你不在家我都在干嘛?”

“在干嘛?”

“睡觉啊!”

我竟无言以对。

妈妈的一句“睡觉啊”的确出人意料之外!但我们知道孩子不在家时当妈妈的还有许多事要做,自不会对瞌睡如此眷念,所以妈妈的回答明显带有幽默与戏弄味道,从而显出聪慧与调皮的形象。

再看六班黄羚莎同学的一段:

晚修时,大家在写作业。

只见黄曼娟不紧不慢地翻开数学练习册,从容地拿起笔,勾起了一边嘴角,不屑地笑道:“这些题目真垃圾!”

听她这么一说,我们这群被题目难倒的人立马敬仰地望着她。

可是又听到她幽幽地说“可是……为什么我更垃圾?”

曼娟先说让众人都为难的数学题目垃圾,立刻竖起学霸睥睨天下的形象;然后突然一怂,抛出包袱,说自己更垃圾,前后巨大反差,喜剧效果立刻就出来了!

再看六班郑小米同学的一段:

“你们试过在半夜对着镜子梳头吗?”我们几个女生聚在一起聊天,黄羚莎突然问道。

我们都摇摇头。

“据说半夜对着镜子一直梳头,会看见自己的前世!”羚莎放低声音告诉我们,“有一次,我就大半夜的对着镜子一直梳,突然眼前一黑……”

我们都倒吸一口凉气。

“停电了!”

我们大笑。

我忍不住称赞了她一声:“羚莎,你这包袱抖得太好了!”

羚莎为了让包袱效果更好,前面细密组织、酝酿、铺垫,待众人听到“突然眼前一黑”,以为就要看到自己的前世时,突然来了一句与期待完全不同的答案“停电了”,引得众人大笑。因为有了包袱,羚莎的故事才更动人。

再看六班张欣彤同学的一段:

上课前,我与谢舒婷坐在门口的椅子上发呆。

“啊,张欣彤,看哪,三寸金莲!”谢舒婷推了推我说。

“横量。”我想都不想,就接上一句。(以上两行都来自曾经学过的“十七字诗”)

“不不不!是真正的三寸金莲!”谢舒婷大叫。(强化包袱)

“不会吧?”我说。想着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裹脚吗?

我抬着看,呵呵,果然……还真是三寸金莲啊!(直到此处欣彤的包袱还捂得紧紧的,真了不起!)

那是一个头发还都没长出来的小婴儿……

有时感叹这些孩子的悟性与灵性。文章的包袱一定要捂得紧,在抖开之前一定不能有丝毫的“走光”,否则喜剧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张欣彤此文行文时有许多“剧透”的可能,她都有意识地避开,一直到最后一句才瞬间抖出,让精彩得到最大程度地展现。

再看二班钟晓莹同学的三段文字:

下课铃已经响过了,可讲台上的老聂还在滔滔不绝。

我环顾四周,这时,我发现窗外有一群男生看着我们上课。

这是文章的前两段(其实也是前两行)。所有熟悉这两班学生文章的人读到此处可能心都会一乐:嘿嘿,风水轮流转啊!聂老师曾专门发过一篇文章说不爱拖堂,并说他及时下课后让同学到别的还在拖堂的班前炫耀。而今天,别班同学反而到他的班窗前炫耀了?

我读到此处心一紧,就准备等着晓莹接下来批评我。没想到她的最后一行是:

原来,拖堂也会被别人羡慕!

天,这个反转太出乎意外,顿时把一个人人讨厌的拖堂者变成连外班学生也爱的人!包袱的力量由此而可以看到,文字的魅力让人久久回味!

(配图人物为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