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县风情录|暖暖:檐下光阴
相关推荐
-
又到小虫儿出宿时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又到小虫儿出宿时 作者: 蒋兴芹 童年时的农村,大自然生态平衡,触目所及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尽 ...
-
为什么鸟窝开口朝上?不怕被雨淋到吗
鸟窝各种各样,有的是球状的.有的是碗口状的,不过这个口都相对来说很狭小,被雨淋是肯定的,特别是大雨的时候,甚至可以在鸟窝中积点雨水,不过鸟儿可不怕这些,鸟儿被雨淋到了那是常有的事情. 燕子是一种非常聪 ...
-
有燕南来
有燕南来 这是前年燕子在我家屋檐下筑的巢,刚刚看到有麻雀从里面飞出来.于是问我妈去年燕子什么时候回来的,它们的窝被麻雀占了.妈妈说燕子的窝去年就被麻雀占领了,把燕窝弄出了一个豁口,大概还在里面拉了屎, ...
-
《捅燕子窝会瞎眼睛吗?——故乡纪事089》
迷信肯定不是好事儿,但是也一定不全是坏事儿. 举一个例子,在我们小的时候,大人总是告诉淘气的我们,不能去捅燕子窝,不然就瞎眼睛. 他们还讲了一些更加耸人听闻的事儿,一会儿再说. 每年秋天,老燕子带着青 ...
-
徐天栋 | 两只鸟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合集 还是梅花最可人 我们需要有营养的阅读 草堆洞里的温暖与快乐 两只鸟 江都区育才中学 徐天栋 作者徐天栋:1981年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硕士,中共党员,任江都区育才中 ...
-
第67篇: 与燕子的缘(三)
今天给孩子讲述了我认识的燕子一家.孩子问起我关于燕子的问题. 我所讲的都是关于家燕.之所以称之为家燕,是因为它们喜欢接近人类,喜欢在农家屋檐下或堂屋营巢做窝,生儿育女,像极了家里的 ...
-
山东作家‖【亲爱的燕子】◆王栋
作者简介 王栋,70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茌平区作协会员. 亲爱的燕子 上篇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对燕子--我们当地常见的--这种鸟有着特别的喜爱. 儿时小伙伴家堂屋的房顶上,有一个燕子窝 ...
-
一条小绿蛇
花鸟鱼虫,通常都被视为美好的事物.可对虫之美,我很质疑.如果是飞虫,比如蝴蝶,那确实美,但爬虫则未必.龙应台在<目送>之<卡夫卡>中,描述了她对马陆(千足虫)的恐惧.我较恐惧的 ...
-
老屋里的蛇
老屋里的蛇 小时候我很害怕蛇,因为恐惧,见到蛇要么飞快地躲避,要么用砖头把蛇砸死. 在辽阔到无边无际的原野之中,点缀着一个个小村庄,我的家乡就是其中的一处.家乡的老屋都是土墙,苇子顶,富裕人家的房子有 ...
-
崞县风情录|暖暖:相里相外
相里相外 暖暖 翻老照片,竟然翻到了裁剪过的那张,黑白,我大约七八岁的样子,站在那儿.这张照片被我扔掉了呀?现在平平整整地和我小时候的几张照片放在一起,应该是母亲后来又捡存起来了. 我还记得这张照 ...
-
崞县风情录|暖暖:墙那边的杏树
墙那边的杏树 暖暖 "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那时候,并不懂得杏花如雪的色彩之美,只盼望着快点儿花残花落,好结出杏来品尝. 但自家并没有杏树. 和我们同住一个院的大爷家有,在跟我 ...
-
崞县风情录|暖暖:星星点灯
星星点灯 暖暖 天黑了,夜来了. 小白从屋角站起来,细细的身子拉得老长,又用力耸动几下,抖落身上的灰尘. 四方的天空灰黑一片,看不见传说中的星星.它曾听老奶奶念叨,说她小时候住过的乡下,每 ...
-
崞县风情录|任晋渝: 班村奶奶的压岁钱
班村奶奶的压岁钱 任晋渝 父母结婚,爷爷也刚结.父子俩分家,一个破风箱,一床被褥,几个碗.没房.父亲在县城有工作,就进城租房子.县城人租房大都在班村,父母先租了一家姓亢的.没过月,让撵了出来.说连根筷 ...
-
崞县风情录|任晋渝: 外婆的澎湖湾
外婆的澎湖湾 任晋渝 以往,一到黑,家家户户开电视,黑白的,带雪花的,有年头了.一开,就"丝啦.丝啦"响,总得敲打几下,才歇心.要么,就摆天线,摆急了,一用劲,断了.能看时,就听朱 ...
-
崞县风情录|任晋渝: 1993年的录音带
1993年的录音带 任晋渝 那时,街上还流行录音机,我跟小牛说,给我录盘你的歌吧,不管什么.她很喜欢唱的.像<兰花草><冬季到台北来看雨>都唱,声音像极了孟庭苇.她有个小随身听 ...
-
崞县风情录|任晋渝: 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 任晋渝 小学二年级照相,拐着个腿,歪着个脸,戴着个军帽,斜不压正的,一笑,嘴却歪了.班村奶奶说,一看就是个害货.后来,全村人见了都说.可我戴上眼镜后,就不翻墙头了,也不上树了.成天窝家里,看 ...
-
崞县风情录|夏风:照相
照相 夏风 高中毕业那年,女友找到我,悄悄告诉我,一块儿去照张相片吧.我点点头但没有答话.女友见状说,不用担心,不在校园照,去街心公园照.其实我明白,校园里照相根本不可能.那时,我们的班主任兼职摄影, ...
-
崞县风情录|任晋渝: 窗外
窗外 任晋渝 那时,市面上开始流行金庸.琼瑶.同学们中年龄大些的开始相互传播,他们不一定买,县城里许多地方有租书的,像永康楼.党校院. 我知道永康楼上有书房,是因为母亲的门市就在楼下.她和书房的老板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