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理中汤 黄煌基层医生

二十五、理中汤

古代治疗霍乱、胸痹等病的常用方,有温中驱寒的功效,适用于以吐利、食不化、心下痞硬、口不干渴、喜唾为特征的疾病。

【原始配方】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方证提要】 畏寒喜温,精神萎靡,腹胀满,下利,食欲不振而口淡,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舌质淡红、苔白或厚或腻者。

【适用人群】1.黄瘦:消瘦,面色黄,肤色黯无光泽。2.腹中冷:腹部冷痛,得暖则舒,大便清稀不臭,或便秘。3.不欲食:食欲不振,口淡、腹胀,大便清稀不臭。4.舌胖苔白:舌体胖大,舌苔白或水滑。

【适用病证】 以下病证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1.以腹泻为表现的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化疗后腹泻、小儿秋季腹泻、抗生素腹泻、肠易激惹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等。2.以出血黯淡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如上消化道出血、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失血性休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3.以胸闷气短为特征的疾病,如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低血压等。

【加减变化】1.心悸、腹痛者,加桂枝20g或肉桂10g。2.口疮、腹泻者,加黄连5g。3.脉微弱、精神萎靡者,加附子10g。

【使用注意】 日本汉方家大塚敬节经验,服用本方后三四日,可能出现浮肿,他认为表示药已中病,可继续服用本方,浮肿可自然消失。也可用五苓散。(《现代日本汉方处方手册》)

【黄煌解说】1.理中汤适用于一种以消化能力下降为表现特征的寒性体质,中医用“脾胃虚寒”来解释。这种状态的形成,多与素体虚弱,复加疲劳、寒冷、饮食生冷,或误用泻药凉药等因素有关。2.本方适合于虚寒性胃肠病,其方证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本方所主的“腹胀满”,诊腹时按之却不胀而软,患者胀满的痛苦程度与医者腹诊所得不相吻合,且其胀满时轻时重,不因矢气或泻下而减,此是虚寒性胀满的特点之一。其腹痛为绵绵作痛,时作时止,得温食或温物外敷可缓解。理中丸证多有大便溏,但也有便秘者,但多为先干后溏。3.虚寒性疾病出现多伴有分泌亢进,临床表现为多涕、多涎、多尿、遗尿、胃酸多、痰多、妇人带下多等分泌物增多而清稀不臭者,运用理中丸(汤)的机会较多。可见于小儿多涎、过敏性鼻炎、口腔炎、前列腺增生症、消化性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阴道炎、盆腔炎等。急慢性湿疹、皮炎等出现渗出物较多时也有出现本方证的可能。4.理中汤的适用人群,有几个特异性表现:一是面色黄,大多消瘦,肤色黯无光泽。二是口味淡,又称“口不知味”“口失谷味”。患者多伴有食欲不振、纳谷不香,或呕吐,或腹泻。喜欢食用香咸的食物,如榨菜等。临床每见患者口淡一减,纳谷即增,余症亦随之而减,继而舌苔渐化,病更转轻,若舌质转为红活,则疾病痊愈(褚玄仁)。三是分泌物清稀,唾、涕、尿、痰、胃酸、胆汁、肠液、白带等分泌物清稀量多,特别是口水多,或大便清稀如水,患者没有渴感。四是舌淡苔白。舌淡白,或胖大,舌苔白或水滑或白腻。5.本方是儿科常用方,适用于食欲不振、面黄肌瘦,易腹泻、舌淡的儿童。如虚寒腹痛,薛立斋治“一小儿疰夏,食生冷之物,腹中作痛,甚则发搐厥冷。用人参理中丸而愈”(《保婴撮要》)。又如虚寒血痢,其血色凝黑或晦淡,如苋菜汁,其人食欲不振,或多日粒米不进,面色萎黄,再有脾虚腹胀,用之也多有效。还有小儿虚热不退、小儿慢惊风、小儿肺炎肺不张、小儿消化不良、小儿口疮等病如伴消化道症状者,也常有使用本方的机会。6.一些出血性疾患也有见理中汤证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鼻衄、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失血性休克、消化道出血等,其出血量均不多,且血色黯淡,这种情况可以用炮姜换干姜。传统经验,治疗出血,干姜须炒黑用之。7.理中汤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见烦躁不安、出冷汗、血压下降、上腹部不适、呕吐、腹泻者。通常重用干姜,人参用红参。加附子为佳。舌黯紫,加肉桂;胸痛,加枳实。8.本方能解冷药伤胃,如服用大黄、石膏、黄连等寒凉药导致的腹中冷、手足厥逆、烦闷不适者。“伤寒腹痛有寒证,因服冷药过多,大便自利,腹中痛,手足冷者,可与理中丸,甚者与附子理中丸、理中汤。未效,用姜附汤多加甘草煎,用诸热药即止。”(《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本方的丸剂一般用于治疗慢性疾病,汤剂一般用于急性病。用大蜜丸剂,宜用沸水冲泡片刻,研碎,服后以腹中觉热为度,可每2小时服1~4丸,不必拘泥于常规服法。如改汤剂,服后过15分钟,喝热稀粥一碗,以利药物吸收,也可和胃养胃,同时要盖衣被,避风寒,如觉全身回暖,也不可减衣揭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