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测有效:一个小动作,解决孩子千哭万闹!

你错过的每一天,吾家小儿女都在成长

千哭万闹,只是需要一个抱抱。

——乖妈

曾有个帖子是关于“孩子到底为什么哭了”,我在底下看到了一千种理由。

有人说因为看到妈妈炒菜时先放了酱油而不是盐。

有人说因为今天穿衣服的时候没有听到静电的声音。

有人说因为他发呆的时候,忘记把窗户关上了。

再有育儿经验的父母,也常常搞不懂孩子哭闹的原因。

但是,聪明的父母却有一个万能的办法,能止住孩子不明来由的各种哭闹。

01

千哭万闹,就是想要抱抱

孩子的表达方式有三种:语言、眼神、肢体语言。

当一个孩子无法口头表述出完整的想法,便会转而使用其他的方式。

细心的家长,只要看见孩子眼巴巴看着某个食物,就能秒懂他想吃。

但眼神易看,肢体难懂,我们往往会被孩子的肢体语言所迷惑。

你无法理解为什么当一个孩子想要你更爱他时,会攻击别的孩子。

更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为了得到你的谅解,会趴在地上打转。

其实,孩子的肢体语言里经常藏着同一个信号:

“我想要抱抱。”

02

“哭声免疫法”

第一次知道“抱抱法”,是在正面管教的线下工作坊。

当时有位母亲在向导师倾诉她的苦恼:

她4岁的儿子总是喜欢无缘无故的哭闹,而且周围人越多,他就越容易大哭大叫。

有次在超市里,因为妈妈拒绝了他要买玩具的要求,他躺在玩具架下面嚎啕大哭,把超市的保安都引过来了。

这位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面对孩子的哭闹,她既生气又无奈。

导师问她:“孩子哭闹时,你都会怎么做呢?”

母亲摊摊手:“我当然不能纵容他,要么走开,让他自己哭一会,要么干脆拎着他回家。”

接下来导师又问:“你有没有试过,在他哭的时候抱抱他?

母亲愕然,她说:“我曾经听说过哭声免疫法,所以孩子哭时不抱,不哭才抱。”

咳,又一个被约翰·华生误导的妈妈。

约翰·华生在1928年出版了一本《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因此在学术圈名声大噪。

书中提到了“哭声免疫法”,他自己也使用了书中的理论育儿,书中理论的对错我不去评说,我们来看看他自己育儿的结果吧。

他的大儿子雷纳多次自杀,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

他和前妻的女儿多次自杀,儿子一生流浪。

她女儿的女儿酒精成瘾,也曾多次考虑自杀。

约翰·华生宣扬的哭声免疫法,坑了自己一家三代人,也坑了一代美国儿童。

随着这些被哭声免疫法养育的孩子长大,睡眠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的症状显现出来,约翰·华生跌落神坛,成为美国人最厌恶的人之一。

由此可见,当孩子哭闹时,淡漠、置之不理,都是不合适的。

而约翰·华生所不认同的抱抱孩子,却是个万能的法宝。

03

万能的抱抱法

在使用抱抱法之前,我从不认为一个拥抱能解决多少问题。

直到我使用了十次、百次,才发现父母的怀抱具有神奇的魔力。

我试过在孩子受伤时、生气时、伤心难过时、烦躁不安、焦虑紧张时,直接给她一个拥抱,很快她们就能平静下来。

甚至当她正在跟我吵架,剑拔弩张时,我问她一句:“我可以抱抱你吗?”

她也能很快就走过来伸出手,然后在我怀里小声说:“你刚才不可以那么说我。”

为何一个简单的拥抱,这么神奇?

其实,这背后藏着孩子对于挫折、伤害的心理机制。

04

读懂孩子,善用拥抱

人在受到伤害时会反击,这是一种本能,不仅孩子如此,大人也如此。

但一个孩子,并不具备太多的反击能力。

被大人责骂时,他们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来反驳。

被同龄人推搡时,他们没有强大的勇气和力气将其击倒。

被拒绝时,他们没有利益点能跟你提交换条件。

不被人理解时,他们没有严谨的逻辑能力来说服你。

身为一个孩子,力量感太弱了。

所以当挫折和伤害来袭,唯有通过哭闹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寻求帮助。

哭闹,即是求救。

所以当你拥抱孩子,他把头埋在你怀抱中,会感受到十分安全与亲密。

他会感觉到你是与他站在一边的,而不是丢下他独自去面对。

当他在你怀中感受到了被支持,就能逐渐恢复平静,继而拥有解决问题的力量。

父母的怀抱,就是孩子的力量源泉。

你的拥抱,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不论如何,我都爱你,接受你,支持你。”

这种感受,也就是每个人生来就在追求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你或许会困惑:一哭就抱,不会惯坏孩子,养成一有要求就哭闹的习惯吗?

请记住:拥抱只是拥抱,而解决问题是另一回事

比如我的孩子哭着要我买玩具,我会先通过拥抱来缓解她得不到心爱玩具的伤心感。

等到她冷静下来,再跟她解释:为什么我不给她买,她应该如何用合理的方式获取想要的东西。

只有当孩子能向你敞开心扉时,你的建议才有效。

拥抱,就是打开孩子心门的一把万能钥匙。

抱抱孩子吧,趁我们现在,还抱得动他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