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边絮语(一)

很多事情,坚持下来了,就是一种习惯。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性格。去年九年开始提笔写字,如今,快十个月了,几乎每天都写上一阵子。我不认同二十一天形成一种习惯的说法,好的习惯,应该一直坚持下去,五年,十年,让这种方式成为一种记忆,才算是真正的习惯。

每天早上,起床后,洗把脸,就端在书桌旁,写上一阵子。现在,已经成了很美的享受。适逢周末,能安静地坐上两三个小时。到了中年,很庆幸找到了这种很逍遥的闲度时光的方式。现把案边的一点思绪录于此,聊作存念。

1.写字也是一种修行。昨天,和别人谈天。他说,性子躁,坐不下来。还说,一看自己的字写得不好,心里就急,就不想写了。写字的确是件很安静的事,急不得。火烧火燎地样子,是很难写出好看的字的。但是,写字的同时,何尝不是在让我们心静,一笔一划地写下去,一天天地写下去,自己的心情不就平静下来了吗?至于字写得好不好,需要功夫,功到自然成。但我们在习字时,是否可以把自己的心思放在过程上?多关注下自己的感受,多研究下书法的演变,少些功利,少些对比,岂不更好?

2.汉字的演变与字帖的选择。汉字的演变是由繁入简的。最早的篆书,到汉隶,唐楷,行草,汉字的发展越来越便捷,也更有利于书写和识记。书写的难度却越来越高,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书法的变化越来越烦琐,书法的艺术性也越来越强。所以,学校老师和家长常常让孩子提笔就写楷书的做法看来是欠妥的,如果要由易到难,应该从笔法简单的篆书、隶书开始练起。这半年来,我写得最多的是智永的“楷书千字文”,越写越感觉其笔法变化多,一笔一划,起笔收笔都是非常的讲究,感觉越写越难。写字这门功夫,真是急不得。所以,我认为初学写字,最好还是从隶书开始好一点。

3.坚持把一把字帖写完。写字时,关注最多的公众号是罗绍文的“毛笔哥哥”。也非常赞同他的一个说法:就是照着一个帖,硬着头皮写下去,一个字接着一个字写,直至把字帖写一遍。之后,可以再顺着写。这样,渐渐地就找到了写字的感觉。我感觉这种说法很可靠。不在一字上下功夫,首先打消了畏难情绪,不被“字的难写,写得不像”所吓倒。其次,通写一帖,可以找出字的规律,摸索出字的特点,更有利于在细节处下功夫。按着他的说法,我先后写了智永的楷书,张迁碑,赵孟頫的真草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等,字写得不好,但是写字的兴趣提高了不少。

4.把写好的字挂起来。写字是一种很美好的事情,也是需要一种仪式感的,只有郑重地写字,认认真真地对待它,才会把字写好。受红杰的提醒,写完一幅字后,把它挂起来看看,哪些写得好,哪些写得不好,时日久了,就有了自己的审美。我感觉这招很好,很管用。把字挂起来,一下字就看出了好坏来。听很多习字的人讲书法,还说把自己写过的字收集起来,可以看出自己书写的印迹,从中找到成就感,找到优缺点。我也信这点。无奈妻子看我写字烦,更不耐烦满屋黑字,还没等到我加一对比,她都把我的作品打扫干净了。还说,你天天写,留这些有什么用?以和为贵,少生气,收走就收走吧!

5.“书者,舒也”。我说不清这句话是出自哪本书论,但我很认同这种观点。我认为好看的字总有一种舒展的感觉,只有舒展才给人以洒脱的美感。我以前就很讨厌自己的钢笔字,因为写得急,总是字的左下角草草带去,不能给人以美感。在写字时,我也总想把笔画写得有力点,让字的结构舒展开来。但是,很难。古代很多书法家都是从观剑赏舞,看自然百态,从中汲取营养的。我想,好的书法就如好的形体一样,应该是舒展的,自然的,随意的。心正则笔正,心中有美,写出的字才是美的。写字也是一种修行,只有明心见性,才能写出舒展的字体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写字绝不是一时的功夫,需要终身坚守。

1805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