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秦皇岛 秦皇岛

秦皇岛  秦皇岛

赵建平||河北

秦皇岛之名的起源地是指今海港区东山,这是一座由风化花岗岩组成的剥蚀性残山。

秦皇岛之名最早见于明朝杨琚《秦皇岛》一诗,其中有“古殿远连云缥缈,荒台俯瞰水潺湲”之句。

秦皇岛相传因秦始皇东巡至此而得名。《永平府志》中有关于秦皇岛的记述:“秦皇岛在抚宁县东七十里,有山在海中,世传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

到清代,又有秦王岛之说。秦王岛之名最早见于康熙年间《抚宁县志》:“秦王岛误秦皇岛,唐太宗征高丽驻跸于此。相传秦王下拜,伏。”

秦王岛之名传说与李世民征高丽回师途中经此地有关。至此之后,一直到民国年间,地方史志和文人诗作中,则将秦皇岛与秦王岛并用。

不论是秦皇岛还是秦王岛,这都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

秦皇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两千余载的岁月长河,留下了夷齐让国、秦皇求仙、魏武挥鞭等历史典故。

秦皇岛市是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十大最佳休闲城市之一、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全国十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这个有山、有海、有河、有湿地、有长城的多元生态旅游城市,每一个美丽的景点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东临碣石有遗篇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这首词描写的景点就是北戴河。

澄碧无涯的大海,喷薄而出的朝阳,蜿蜓如带的金海滩,碧波荡漾的河流,茂密繁盛的丛林,恬静秀美的湿地,峰峦叠翠,海鸟啁啾,红顶素墙。这就是北戴河。

北戴河景区地处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东部沿海,东北至鸽子窝公园,是著名的观鸟胜地,被誉为“观鸟的麦加”。

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鸟类的乐园,成为从西伯利亚、中国北部与中国南部、菲律宾、澳大利亚之间迁徙之候鸟的一个驿站。

春秋两季,候鸟迁徙,丹顶鹤、白鹳等成群结队从空中飞过,且飞且鸣,成为一大奇观。

春夏之交,鸽子窝一带的大潮坪、滩涂,到处可看到鸟群觅食,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生态保护非常好的地方。

北戴河在清朝是被辟为旅游避暑区,当时许多国际商界、宗教界人士纷纷到北戴河选址安居、兴业置产。

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条旅游铁路专线、第一条航空旅游航线,第一个19孔高尔夫球场等诸多中国旅游史上的第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和现任的中央领导同志都曾到这里办公和休息,北戴河因此受世人瞩目。

北戴河鸽子窝公园又称鹰角公园。由于地层断裂所形成的临海悬崖上,有一巨石形似雄鹰屹立,故名鹰角石。过去常有成群的鸽子或朝暮相聚或窝于石缝之中,因此得名鸽子窝。

鸽子窝公园是观赏海上日出的最佳之处,每逢夏日清晨,这里云集数万名游客观赏“红日浴海”的奇景。

《浪淘沙·北戴河》这一不朽诗篇,就是毛主席在鸽子窝公园极目远眺,感慨万千而写下的。

为深切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北戴河区政府敬立了诗词碑和毛主席雕像。

走在望海长廊,可以欣赏廊内彩绘的100多幅传统壁画。长廊南部建有书阁,专供名人名家及游客题诗作画之用。

公园西海滩有人工湖一座,湖中水榭曲桥亭子是您休憩、游玩的场所。园内放养着600余只广场鸽,可同您戏耍合影。

立长廊,观沧海,赏红日喷薄欲出,看海上渔帆点点,鸽子窝公园定会使您对它青睐有加。

景区内还有一个好去处,那就是位于景区中心的老虎石海上公园。

公园内形态不一的礁石,状似群虎,有的散落在晶莹的沙滩里,有的雄踞在密林中,有的在巨浪拍击的海岸上淋浴,有的在阳光下酣睡。

传说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想着法寻欢作乐,又想着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于是来到了海里有神奇仙山的渤海边,一天他正在走着,忽然遇到一座大山挡住去路,恼怒的秦始皇便取出赶山神鞭朝大山猛抽三鞭,立时山峰拔起,让出大道,碎石腾空,向东北方向飞去,狂怒的秦始皇持鞭策马紧追飞石不舍,一直追至海边,忽然巨石不见了,却见一群群的斑斓猛虎在海边嬉戏,有的还张牙舞爪地向他扑来,秦始皇惊恐万状,赶快扭头逃跑了。

待吓走了秦始皇,这群猛虎就地恢复成了各种姿态的石头,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老虎石。这一带海滩也就称之为老虎石海滩了。

登石远望,入海畅游,在欢笑老虎石公园与波涛的交响乐中尽情享乐。一只石虎斜卧海滩,堪壮海威。站在高处,遥望龟石时隐时现,情趣盎然,供游人观赏、拍照留念。

碧海、金沙、碣石,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到此消夏观光,玩水嬉戏的旅游者及赋诗作画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清风关爽,鸥鸟唱和,人们陶冶在大自然的美感中。

身向榆关那畔行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容若《长相思》里的榆关,就是秦皇岛的山海关。

哦,好一座威武的雄关!——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这是著名散文家峻青《雄关赋》中的第一句,我现在记忆犹新。

山海关古称榆关,又称渝关、临榆关、临渝关、临闾关。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隋文帝开皇年间设临渝关,炀帝大业年间又置临渝宫。

唐代置榆关守捉、临渝关于此。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过往临渝关。

明初建关设卫时,因其倚山面海,故名山海关。

清乾隆二年为临榆县县城。地势险峻,地理位置重要,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是华北通向东北的咽喉要道,京山、沈山铁路在此联结,古来即有“两京锁钥”之称,为兵家必争之地。

著名战争如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之战,直奉两系两次石河之战、日军攻占山海关并由此侵略华北及山海关阻击战等,均发生于此。

据说在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做了大明皇帝,下旨派元帅徐达和军师刘伯温到京城以北围城设防,两年之内必须完成。徐达、刘伯温二人领旨起程,骑马登高瞭望,寻找筑城之地。

刘伯温用马鞭指了前方说:“元帅,你看!北边燕山连绵,南边渤海漫天,在此筑起雄关,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

徐达素知军师谋略高,就问:“你想修个什么样的?”刘伯温说:“这座城要比别的地方的城都要大要高,要城连城、城套城、楼对楼、楼望楼,筑一座铁壁金城。”

刘伯温又用马鞭朝四周一指,说:“这里既是个好战场,又是个好居处。你看,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真是个安家定居的好地方呀!”

俩人连夜画图,第二天派将送往京城。朝廷准奏,立刻动工。整整干了一年零八个月,关城竣工。

朱元璋问:“可曾命名?”

刘伯温说:“臣等未敢妄动。只是那座城,南入海北依山,真可谓山海之关,万岁圣明,请恩示吧!”

朱元璋一听,把手一摆说:“好,就叫山海关!”

山海关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万里长城的形象代表之一。

现在,我终于亲眼看到这思慕已久的雄关了。啊!好一座威武的雄关!果然名不虚传:那气势的雄伟,那地形的险要,在我所看到的重关要塞中,是没有能与它伦比的了。

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向游客展示了中国古代城防建筑风格。

天下第一关城楼,耸立长城之上,雄视四野。登上城楼二楼,可俯视山海关城全貌及关外的原野。漫步在万里长城之上,会使你感受到我们祖先的伟大和炎黄子孙的非凡智慧。

“天下第一关”匾额,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

相传,最后的“一”字,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

遗憾的是“天下第一关”匾额真匾,在日本侵华时被抢运到日本,现在的匾额是后来仿制的。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山海关长城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万里长城的东起点老龙头,长城与大海交汇,碧海金沙,天开海岳,气势磅礴,素有“京师屏翰、辽左咽喉”之称。

角山长城蜿蜒,烽台险峻、风景如画,这里“榆关八景”中的“山寺雨晴,瑞莲捧日”及奇妙的“栖贤佛光”,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走下“天下第一关”城楼,可到长城博物馆参观,那里将向您展示万里长城的古与今以及令人惊叹的实物展品。

在古城内,品尝地方风味小吃,会使你的游兴大增,并领略到山海关的风土人情。

不再控山海,尚存雄伟城。几回摩冷堞,想象昔陈兵。”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他却以他那雄伟庄严地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正如峻青文中所说:雄关,这早已变成了历史陈迹的雄关,虽然已失去了它往日的军事作用,但是这雄关的伟大体魄,忠贞的灵魂,却永远刻在人们的心中。哦,更确切一点说,这关,不在地壳之上,山海之间,而是在人们的心中。

是的,在人们的心中。这才是真正的雄关,比什么金城汤池还要坚固的雄关!

长城万里跨龙头

长江有发源,黄河有起点,明代万里长城的头在哪里?在山海关的南海上,也就是“老龙头”。

“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老龙头地势高峻,有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名“老龙头”。

老龙头是明代蓟镇长城东部起点,也是万里长城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

几百年来,老龙头书写了一部历尽沧桑的历史,让今天的我们感慨不已。

当年,蓟镇总兵戚继光奉旨修古长城,增设敌台一千三百座,“老龙头”就是这千座敌台之首。

据说初建立时,在海底反扣了许多铁锅,用以减少海水对石城的冲击,这种独特的建筑方法曾被载入建筑史册。

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明末的200多年中,老龙头不断修建,逐步完善。

“潮拥高墙浮蜃气,剑横绝塞闪龙文”。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建立了关内外统一的清王朝。老龙头此时在军事防御上的作用有所削弱,但它仍是满清统治者去盛京祭祖往返的必经之地。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观海览胜的绝佳去处。

老龙头最为著名的建筑当属澄海楼。楼分二层,砖木结构,歇山重檐瓦顶。楼上有一块匾额:“雄襟万里”为明代大学士孙承宗所题。

另外一块匾额“元气混茫”和一副楹联“日光用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都是清代乾隆皇帝御笔亲题。

以“龙”的化身自命的清代皇帝,把在老龙头观望“龙”赖以生存的沧海,赋予至高无上的寓意。

康熙、乾隆等五个皇帝都多次到过老龙头,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墨宝。

澄海楼两侧的墙壁上还镶着多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几位帝王和众多文人学士登楼时所吟诵的诗词。

登上老龙头,俯身下望“入海石城”吞吐海浪,激起飞涛如雪。极目远眺,海天一色,巨浪奔涌,气吞海岳,使人心襟大开,豪情满怀。

奇特的是,有时海面上风号雷吼,浊浪排空,岸上风声阵阵,木摇草伏,而登上澄海楼观海的人却静寂不觉,这便是名闻古今的“海亭风静”胜景。

传说夜间登楼还有可能欣赏到“沧海明珠”的奇观。夜深风静之时,澄海楼面对的大海上,会忽然间群星璀璨,光芒四射,犹如出现了一个闪烁的灯市,五彩纷呈,令人陶醉。

据说这是因为老龙头一带海里盛产大蚌,众多大一张嘴时露出腹中的珍珠,就形成了这种不可多见的奇景。

澄海楼前有一块古碑,上面只有四个赫然大字:“天开海岳”,字体浑厚古朴,遒劲苍郁。传说是唐代名将薛仁贵当年东征高丽时所立。

这四个字将老龙头一带海阔天高,山岩耸峙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令人遗憾的是,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面对中华的广阔疆域和丰富物产,虎视眈眈,试图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老龙头也一度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桥头堡。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老龙头首当其冲,城池被毁。澄海楼毁于一炬,仅存“天开海岳”碑。不久,这块石碑又被英国军队挖弹药库时推倒。

1927年,张学良将军到老龙头浴场游泳,发现了这块石碑才命人将石碑重新树立起来。

“九一八”事变和榆关抗战后,山海关沦落侵华日军之手,日本营盘还成为关押抗日志士和残害群众的魔窟。老龙头这座海防要塞便成了日寇西控北京,东制辽沈的侵华据点。

清王朝的腐败衰落,帝国主义侵华铁的事实,国民党政府的懦弱无能,时刻昭示着后人: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1984年,邓小平同志发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山海关人民重修入海石城、澄海楼、靖卤一号敌台、南海口关、宁海城等建筑,使老龙头重现了当年雄姿。

“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大风吹日云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

老龙头——这座长城精华建筑,与不停翻动的大海一起,引领着我们走进历史长河,感受沧桑巨变,产生无穷遐想与沉思。

独将大节说红颜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东巡至碣石,在如今海港区东山公园处入海求仙并驻跸于此而得名,是我国唯一一座以帝王名称命名的城市。

秦皇求仙入海处景区,兼具深厚的文化内涵,景区建设融古建筑、园林、雕塑艺术为一体,以秦始皇东巡求仙为主线,展示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历史背景修建而成,是个不错的去处。

尽管求仙入海尽是个美丽的传说,但是我更倾情与另外一个与秦始皇有关的传说,那就是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更凄美,更容易让人动容。

据《临榆县志》记载:“贞女祠,在东关外十三时望夫石之巅,祀孟姜女。”

相传孟姜女生活在秦始皇时代,她的丈夫范杞梁被抓去修长城,多时未归,她不辞辛苦万里寻夫来到海边长城脚下,却听说丈夫已因修筑长城累死,尸骨埋在长城下。

她得此噩耗,悲痛欲绝,放声大哭,将长城哭倒,她把丈夫的尸骨拣出埋葬后,投海自尽。

其实孟姜女与万里长城毫无关系,据史学家考证,她应该是春秋时的齐国人。公元前549年,她的丈夫杞梁被委任为攻打莒国的先锋,不幸阵亡。

她善哭在齐国是有名的。据说她哭杞梁哭得极为哀婉动人,以至把城哭倒。到了唐代“杞梁妻哭崩城”的故事发生实质性变化。

一个叫贯休的和尚写了一首诗,把杞梁夫妇与秦长城联系到一起。从此“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这么一代代流传下去了。

孟姜女庙景区坐落于山海关以东的凤凰山上,由贞女祠和孟姜女苑组成。再现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首的“孟姜女的故事”全景。

整个景区由福路、长阶、山门、钟亭、前殿、后殿、望夫石、梳妆台、振衣亭、海眼、姜女苑等景点组成,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四周林木藉郁,掩映着黛砖红瓦,显得格外古朴清幽。

山门前有一百零八磴石阶直通庙内。庙院的左侧有一座钟楼,内悬古钟一口。右侧为正殿和后殿。

正殿三间,中塑孟姜女彩像一尊,她身穿素衣,满面愁容凝望大海;两侧面各塑有一童子,一个捧着包袱,一个提着雨伞。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这是“姜坟雁阵”壁画边的一幅对联,据传为文天祥所作。

殿内悬有“万古留芳”匾和清朝乾隆皇帝题写的《姜女祠》等诗。

姜女庙东南海中,有四块礁石突出于海面之上,传说这就是孟姜女的墓,称为姜女坟或姜女石。

既然孟姜女的故事是虚构的,那姜女坟自然也是假的。但这几块陡峭的礁石实在是海鸟的乐园,成群的海燕从海上飞来,在这里盘旋栖息景色优美而又独特,被称为“姜坟雁阵”,是渝关八景之一。

“朝朝海上望夫还,留得荒祠半仞山。多少征人埋白骨,独将大节说红颜。”

与康熙这首诗一样耐人寻味的,还有那幅著名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尺短情长,这说不完道不尽,让人流连忘返的秦皇岛啊。

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赵建平   笔名:莒子,别号:公子剑,网名:闲云野鹤。齐鲁出生成长,荆楚求学深造,燕赵从军闯荡。携笔从戎十四载,转业河北审计厅。热爱文学,笔耕不辍,常有文章见诸报刊杂志和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监制:倪宝元 陈俊泽

编审:吴秀明 孟芹玲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美编:陈 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