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头都砍不动,古人拿来做秤杆,今很珍贵,每一棵树都被专人保护

持心如衡,以理为平——(明)刘伯温《郁离子》

夏朝开始中国就出现了计量器具——衡器,战国中期楚国一带因此熟练掌握了称量黄金的手段,公元前221年商鞅变法之后,衡器得到了统一,宋朝时衡器的技术水准已经相当高明,所以衡器的类型也从一开始的“权衡”到“黄钟”,到“度量衡”再到“戥秤”,一直到如今我们非常熟悉的杆秤。

所以杆秤不应该只是某一个人的发明,而是很多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一点点改造出来的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它的“智慧”之处集中体现在杆秤由三个部分组成——秤杆、秤砣、秤盘,这三个部分每一部分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少了任何一样东西,买卖就会宣告失败,一握秤杆,一挂秤砣,一栓秤盘,买卖才能成功。

不过即便它们互不可缺,还是能得出一个高低,里面最重要的存在,无疑是秤杆,首先秤杆上有计量用的金属秤星,就是那一颗颗金色或者白色的小圆点,它们分别是北斗七星、南斗六星,还有福禄寿三星,这意味着一个做买卖的人要有博大的胸怀,不能太小气,也暗示着做人要诚实,不能昧良心。

秤杆的主体部分——长杆,就是整篇文章的重心了,也是整个杆秤的精髓,作为测量一方,很多买家还挺害怕卖家在它身上动手脚,有时候自己也会备上一根;作为承重一方:常常需要拎起来几十斤的物品,所以它需要满足便捷性、稳定性、耐受性,而这些都只能从一个地方下手,那就是制作长杆的材料。

长杆一般是金属杆或者木杆,不过别看金属杆听起来好像比木杆结实,但事实上木杆才是之于杆秤最顶级搭配,木杆材料南北方不太一样,不少工匠喜欢“就地取材”,比如说不产硬木的北方会选择进口紫檀,花梨、酸枝等,南方有柘木、金丝李、红绸木等,不过随着秤匠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经验越来越丰富,他们独青睐于铁力木。

铁力木有什么独特魅力?铁力木又称铁栗木,是分布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国家热带季雨林的常绿乔木,喜光、喜湿,不过因为种群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所以生长比较缓慢,并不是大家认为的那种繁茂高大的热带树木,而且树干笔直,四枚花瓣为白色,一年只有3次生长的高峰期。

不过铁力木又和不少热带树木一样,全身都是宝,像种子,结实丰富且含油量竟能高达78.99%,它的花香气浓郁,是蜜蜂的最爱,也是炼制精油最佳的选择,同时铁力木如果出现伤口,会渗出一种带有香气的树脂,和花油一样,也是一种天然的调香原料,就算是直接种在庭院里,它也非常适合用来观赏。

当然最令秤匠心悦的还是铁力木作为一种木材拥有的优点,铁力木本身结构非常细,非常重,也非常坚硬强韧,耐腐耐磨,不易变形,连虫子都不爱啃,所以直接用斧头砍是很难砍断的,只能一点点锯开,就这还要担心卷刃的问题,所以它其实非常难以加工,民间又称它叫“铁木”,对其“心生敬畏”。

因为难以加工,尽管是行家们都熟知的五大红木之一,但比起黄花梨,却并没有多少人喜欢用它炮制家具,甚至也不真的认定它为红木的范畴,历史上用铁力木造的家具,流传到现在,就算是故宫博物院也只有十多件——“棕眼里的矿物质在水分蒸发之后凝固起来,像石头一样硬”,令工匠们望而却步。

也就只有秤匠喜欢它们了,毕竟打造一根杆秤,需要的铁力木不多,不用担心将刨子刨坏,只需要一截粗细恰到好处的枝干就可以,接着需要秤匠优秀的手艺细化,比如说刨圆、反刨、打光、定“叨口”、安“叨子”、铜皮包焊、校秤定星、钉星花、打磨、清洗……要经历很多步骤,才能得到一杆看似简单的秤杆。

只是现在不管秤匠多么喜欢铁力木,秤匠们也不能再用它们做秤杆了,在中国铁力木原本就只分布在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前面也说过它们生长缓慢,数量本就不多,后来人们虽百般嫌弃用它打造出来的家具笨重粗犷,但也没少砍伐,加上热带雨林减少,如今只在云南耿马县孟定镇有天然成片的铁力木纯林,并且每一棵都精心了编码派专人保护,已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与此同时,秤匠也即将成为这个世界上又一个要消失的职业,从古代到近代,秤匠们长年累月挑着百多斤的秤担,步履于大江南北,为老百姓们定制各种规格的木杆秤,但到了现代,木杆秤逐渐被电子秤等所取代,1997年各大中城市都开始限制使用杆秤,人们也不再说斤两,“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这句俗语也不再流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