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救命恩人竟是他?

傅肜,义阳人,三国时蜀汉将领,荆州军中的翘楚。刘备攻伐吴国时,傅肜为别督。后刘备被陆逊击败,傅肜率部断后,舍身救主。

我们知道,在成都武侯祠中,有个文臣武将廊,共有文臣武将28人,被称为“蜀汉二十八臣”,是三国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

蜀汉二十八臣,又分文武两列,各十四人。在十四文臣中,这个傅肜排行在四,仅次于庞统、简雍、吕凯。

有人可能就要问了,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法正怎么没进前四?!事实上,法正不仅没进前四,十四文臣的塑像里,根本没有他。为何傅肜可以入选?法正就要靠边站?其实,傅肜入选的背后,是蜀汉军制、政治斗争及中国古代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虽然类似傅肜这样的人,史不绝书,什么史可法啊,李定国啊,可能都不比这个傅肜差,甚至还略胜一筹,但这并不代表,傅肜可以被遗忘。

猇亭之战后期,刘备在遭受火烧连营之后,连夜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令蜀军据险自守。

我们想想,陆逊是何许人也?他早就料到刘备得逃到马鞍山。当初,他发动火攻之时,就故意使了一招“围师必阙”。他怕蜀军眼看生还无望,必然奋力死战,所以在西北假装留了一个缺口。这招很厉害,它使得敌军指挥官在逃跑还是死战之间摇摆不定,同时也使得蜀国士兵斗志涣散。

但是,我们不要以为陆逊留个缺口是有什么好心眼,他假装留下缺口并非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敌人逃跑的必经之地预设埋伏、重点封打。

果然,这个刘备中计了。如果刘备等人不从西北这个缺口逃跑,孤注一掷、拼命力战,虽然最后也难免横伤竖死、尸骸遍地的结局,可是给吴军造成的伤亡,也不会太少。问题是,刘备不想受楚囚之辱,只好选择逃跑。这也是刘备一贯的作法——打不过就跑。

这一跑不要紧,敌军早就等在那了。正如歌词中唱道:“下一个路口,还为你守候。”蜀军又死了七八千。

这个时候傅肜出来了,说主公啊,现在我们身边已经没人了,你带着随身护卫先走,我带着这七八百名兄弟殿后!刘备这个时候早已没有当年的睿智和冷静,破口大骂:“我刘备怎能败给一个黄口小儿、白面书生,要走也要杀死陆逊再走!”刘备是气坏了。

傅肜说,这个时候,别逞威风了!古人云:“一胜一负,兵家常势。非霸者不能用败,齐人以紫败素,而其价十倍。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傅肜这个时候用了个典故,说当年的长勺之战,齐桓公也打败了,被鲁国打得很惨。但是,后来齐桓公躬身自省、潜心思索、另辟蹊径,采纳了“齐纨鲁缟”的经济战略,最终反败为胜。战场上有胜有负很正常,只要您的智商没丢,您的冷静没丢,输掉的还能赚回来!

刘备说是这个道理,这才趁夜而逃。

傅肜用几百人马,对抗东吴近万的追兵,形势过于悬殊。他奋力搏杀,累得吐血斗余,也没冲出重围。东吴方面孙桓劝降说,你主刘备,可能已经被擒,现在你势穷力孤,还盼早降!

傅肜骂道:“吴狗!自东征以来,你见过哪个蜀汉的将军投降了?!”于是战死。

《三国志·蜀书·邓宗张杨传第十五》记载:“时又有义阳傅肜,先主退军,断后拒战,兵人死尽。吴将语肜令降,肜骂曰‘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遂战死(1)。

随着傅肜“何有汉将军降者”这声怒吼,消逝的不仅是傅肜,还有刘备这次东征带来的大部分士兵和将领。

据张作耀先生给出的数据,这次蜀国的士兵损失不下四万三千余人,将领死伤在32人左右,这还不包括偏将、裨将。

田余庆先生给出的数据更具体,大都督冯习所部,死伤约计7000人,廖淳所部死伤约计5000人,辅匡所部死伤约计4000人,傅肜所部约计死伤3000人,吴班所部死伤也不下2000人,赵融所部死伤约计4000。其余各部曲共计死伤一万五千余人。也就是说,刘备征东,最少损失了四万人,其中将领51人(2)。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次东征的兵源,大都来自三个地方:襄阳、义阳、南郡,几乎全是荆州人。换句话说,刘备手下的皇牌军——荆州军,有七八成毙于此役!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荆州军自筹建以来,表现一直不错,可圈可点。史家称赞说:“雄武壮烈,内戍京畿,外建功勋。”这还不是荆州军最大的好处,它最大的好处是对刘备忠诚无比。

荆州军大部丧于此役之后,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随着荆州军的元气大伤,后期北伐难以再用单一的荆州兵为主力。那就只能依靠四类人:其一是板楯蛮,其二是青羌,其三是白彝,其四是益州军。

益州最惨,史料记载是:“二三其赋,五丁抽一。”那益州集团就不乐意了。

为什么不乐意,三点原因:其一是新仇旧怨。我们知道,当初刘璋归降刘备,那就是因为大军压境,无可奈何。他本人及其旧部并没有与刘备进取中原的意思。益州军民想的是,我们本来过得好好的,然后你们这群荆州军来侵略我们,不仅侵略我们,还带着我们侵略别人。心生怨怼!

其二是长期以来,益州集团所付出的牺牲跟它获取的政治回报不成正比。我们知道,不管益州集团是虚与委蛇还是真心要慷慨赴死,刘备发动的历次开疆拓土的战争以及日后的北伐,他们也都参与了,起码在表面上参与了,而且也死了人。死的人也不比荆州军、板楯蛮、青羌他们少。问题是同样死了人,政治待遇天差地别。自从法正死了以后,先是彭羕被杀,而后又逼得黄权“道绝归魏”,最后是李严被废。益州集团大概是自己觉得自己亏得慌,出力不讨好。你这个时候再来个“二三其赋,五丁抽一”,他们就更沸反盈天了。

其三是益州集团太平日子过久了,不想发动战争。在刘璋的治下,哪用打仗啊!每天读读书,看看报,养养鱼多好!自打刘皇叔入主之后呢,先打汉中,再征东吴,最后还要打魏国。鸽派们心里不舒服,就要上书建言。譬如谯周就曾经上书:“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3)

有鉴及此,益州集团和荆州集团就一直貌合神离。这也是蜀汉亡国的内因之一。

假若伐吴之战没有进行,荆州军那四五万的精锐保住了,那形势会大不一样。虽然有了那四五万精锐,北伐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微乎其微,但是起码可以保境安民。当诸葛绪、邓艾、钟会来了以后,姜维与他们周旋的资本会大大增加。可能灭亡之势无法扭转,但是让蜀国再延年续命十年八载,没什么问题。

最关键的是,荆州军的精锐如果还在,诸葛亮就犯不着对益州集团“二三其赋,五丁抽一”,也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社会矛盾。

近代有学者说:“蜀汉之亡,其败端显于景耀,而始乎伐吴。”信然不虚。

注释:

(1)取自《三国志·蜀书·邓宗张杨传第十五》。

(2)整理自田余庆先生2007至2008年在二十四史修订工程审定会上的发言。

(3)取自谯周所作《仇国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