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针札记:“十四”经络

黄帝内针是地地道道的六经辨证,平时常用的是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加起来正好是“十四”经络。

十二正经,手足各六条。

手上六条,分为手三阳、手三阴。

外侧为阳,里侧为阴,顾名思义,手三阳是在手外侧循行的经络,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三条经络都是自手走头,手阳明大肠经在桡侧,手少阳三焦经居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尺侧。

手三阴是在手里侧循行的经络,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三条经络都是由胸走手,手太阴肺经在桡侧,手厥阴心包经居中,手少阴心经在尺侧。

足上也是六条,分为足三阳、足三阴。

足三阳在腿的外侧、后侧,都是由头走足,分别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阳明胃经在胫骨外侧,从鼻翼两侧经颈、胸、腹一路下行到第二足趾外侧端,是唯一一条循行腹部的阳经。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经头、颈、侧胸、大腿外侧、膝外侧、踝外侧,一直到足第四趾外端。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经巅顶、后脑、背部、腰部、大腿后侧一路下行至小趾外侧端。

足三阴在腿的里侧,都是由足走腹,分别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末端开始,沿内踝、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经膝股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经内踝前向上行经膝内侧,沿着股骨内侧进入腹部。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经足跟向上行于腿肚内侧、股内后缘进入脊柱。

还有两条是任督二脉,属于奇经八脉。

任脉行于腹部正中,被称为阴脉之海。督脉行于背部正中,被称为阳脉之海。

以上是对十四条经络的简单描述,具体可以购买一些经络挂图或相关专业书籍学习,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一些手机APP软件来学习。

这十四条经络是学用黄帝内针的“军用地图”,须将其循行路线烂熟于胸。

熟记经络循行路线,这是黄帝内针的基本功。有没有好的记忆办法呢?在基本了解经络循行路线的基础上,有两个小方法可以参考。

第一,区块记忆法。这个方法可以用来帮助熟记经络在体表的循行路线。

从四肢来讲,内侧是太阴、厥阴、少阴,外侧是阳明、少阳、太阳。

从胸腹来讲,正中是任脉,往两侧分别是少阴、阳明、太阴,身体两侧为厥阴、少阳。

从背部来讲,正中为督脉,两侧为太阳。

从颈项来讲,后面是督脉、太阳,肩峰处是阳明,阳明向后(项)与太阳之间为少阳,肩峰向前(颈),除了正中喉头处是任脉,其余皆是阳明区域。

从头部来讲,后侧是太阳,两侧是少阳,头顶是厥阴,面额是阳明,头部还有督脉居中而过,唇口之下还有任脉循行。

腕部、踝部以及掌部,都可按这个办法大致划分区块来记忆。

经为纵向循行,络为横向交错。经与经之间是络的部分,可将两者二分之一处作为分界,以此来划分络的所属。

比如,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以两条经的二分之一处为分界,靠近阳明的一半属于阳明的络,靠近少阳的一半属于少阳的络。

第二,节点记忆法。经络的走向,除了常见在体表的循行路线外,还有进入胸腹头颈等体内循行路线以及络属部分,需要深入熟悉每一条经络的具体走向。

这部分的记忆方法,可根据每一条经络所经过的节点来分解记忆。

比如,循行咽喉的部分,除了体表的任脉、阳明以外,里面还有少阴、太阴、厥阴。

再比如眼睛,除了考虑面额的太阳、少阳、阳明以外,还有内连目系的少阴、厥阴。

为更好地理解和记住经络循行路线,平时可以准备两个工具。

一个是人体经络挂图,初学时,可以把患者拉到图前指认患处,辨证后按照法则用针。

另一个是针模“小人”,可常常在手里把玩记忆,吃不准经络循行路线时,也可以拿出来备查。

其实这个才是最好的记忆办法,一般在实践中用过,往往不容易忘记。时间久了,患者出现在面前,就是一个网格状的经络人。

还有一个窍门,可以先记住阳明、少阳、太阳、太阴、厥阴、少阴这些名称,暂时不用去记每一条经络所对应的脏腑。

举例来说,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只要记住手阳明经、足阳明经就可以,再简单一些,只要记住阳明经就行。

为什么呢?因为黄帝内针的根本是同气相求。手阳明经、足阳明经,两者求的是阳明同气。

余者可以此类推。

张三针笔记

三生万物   针行其道

(0)

相关推荐

  • 四总穴歌与黄帝内针的联系

    无论是爱好者,还是对针灸疗效尚未确信的医生来说,学习<黄帝内针>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在最重要的针灸典籍<灵枢经>开篇,黄帝为了自己的子民免于疾病之痛,就曾向岐伯请教最简单.易用 ...

  • 学针札记:四总则

    给一个老年患者治腰痛,帮她扎好针,腰部不适已经消失,老人还掀开衣服等着在腰部施针.我说,阿姨,好啦.她有点疑惑,问,不用扎腰? 给一个朋友治网球肘,他也是习惯性地把患处胳膊伸出来,没想到是在另一只手上 ...

  • 学针札记:三焦经络同气、任督二脉经络同气

    躯干三焦在背部主要是太阳经循行区域,上焦.下焦在手为支正穴,在足为跗阳穴:中焦在手为小海穴,在足为委中穴. 三焦经络同气,主要讲胸腹经络同气. 躯干(胸腹)上焦的经络同气,正中是任脉,从中间往两边,主 ...

  • 黄帝内针学针(4):十四经络

    黄帝内针是地地道道的六经辨证,平时常用的是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加起来正好是"十四"经络. 十二正经,手足各六条. 手上六条,分为手三阳.手三阴. 外侧为阳,里侧为阴,顾名思义,手三 ...

  • 学中医针灸必背,十四经络穴位分寸歌(建议收藏)

    学中医针灸必背,十四经络穴位分寸歌(建议收藏)

  • 学针札记:经络同气

    三焦同气,明确了上中下三部的同气对应关系:经络同气,则是明确三阴三阳经络之间以及任督二脉的同气对应关系. 经络同气就是同名经同气.经的名字相同,他们之间就是同气关系. 比如说阳明经,不论是手阳明大肠经 ...

  • 学针札记:头手足经络和手(掌)头同气

    <黄帝内针>把头部经络分为头顶.面额.头部后侧以及头部两侧等四个区域来求同气. 头顶区域的同气是厥阴经,在手为劳宫穴,在足为太冲穴.面额区域,也就是额头和面部主要是阳明经同气,在手为合谷穴 ...

  • 学针札记:颈项、肩、腰经络同气

    很多人不注意生活方式,颈肩腰腿疼的现象比较多见. 颈项同气怎么找?根据三焦同气原理,颈项的同气点一般在腕踝上. 颈项风府穴至大椎穴是督脉循行区域,在手为后溪穴,在足为申脉穴. 天柱穴至大杼穴是太阳经循 ...

  • 中医小知识:认识十四经络

    中医之声 医学资讯 公众号 十四经络由十二经络和任脉.督脉构成,在内部隶属于脏腑,在外部分布于四肢.头面.躯干,分为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 具有的疏通作用如下: 1.遍布内外,网络全身. 2.相互联 ...

  • 十四经络3D动态循行图,配歌诀

    十四经络高清动画循行图终于找全了,融合了3D动态循行图,穴位动画图,而且配上了针灸大成上的穴位歌诀,每个中医爱好者都应该把这些歌诀背下来! 1:任脉 循行: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