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现齿痕未必虚 辨证应分虚湿瘀

望舌形是中医临床辨证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牙垢舌是异常舌形的一种,舌体边缘可见牙齿痕迹,又称为牙印舌,舌体胖多压迫牙缘,医生多考虑其主脾虚和湿盛。 全国高等中医药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明确提出“舌体不胖,边有牙痕,舌质薄软者,多属于气血两虚”。 我们在临证中发现许多患者有明显的牙垢舌,但患者舌苔脉象不符合虚像或单纯湿盛的表现,反而郁血证候比较突出,治疗以活血化瘀法为主,常能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

中医古籍中也论述了牙垢舌主气滞血瘀者,如秦伯未等人所著《中医临证备要舌边锯痕》云,“舌缘凹凸如锯齿,肝脏气血瘀滞 ”。 明确了健康诊断者出现轻度牙垢舌时伴有明显的气虚证症状,但在中度重度牙垢舌的健康诊断者中,气虚证的症状反而不显著。 另外,与正常的淡红舌相比,牙垢舌的微循环变化首先是供血障碍,其次是局部缺氧和营养不足,最后发现是组织水肿。

根据日本一位学者的调查,消化道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第三天多见牙垢舌,术前有牙垢舌者的程度恶化。 肝硬化患者的研究也发现,50%以上的患者有胖牙垢舌,伴有青紫、暗红和红绛,发热后的SARS患者的舌象多见于紫暗舌、牙垢舌。 这些表明牙垢舌患者中有淤血的病机很多。 因此,在临床上看到牙垢舌时,必须提出详细的辨证,并根据证据进行治疗。

临床实际牙垢舌多以气虚、湿盛、瘀血夹其他证,应根据患者情况灵活辨证,切病机,证治。

01

气虚型

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藓薄白,舌体胖软,舌边牙痕,颜色白或萎靡,气短,伴有头重瘤,倦怠,自汗,饮食减少,餐后腹部胀气,泛恶欲吐,大便瀑布或主干后瀑布,脉细无力。 治则:补中益气。

02

湿盛型

舌质薄,舌面湿多津,或舌面水滑,舌苔厚,或厚不腻,舌体圆粗软,边上有牙印。 四肢沉重无力或下肢肿胀,小便不利,口薄不渴,食欲少,肠鸣腹泻,想睡觉,脉濡缓慢或缓慢。 治则:根据病机可以采用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健脾祛湿等法。

03

淤血型

舌质老,有气郁点,瘀斑,舌苔厚或剥腻,舌色蓝色,紫,绛,暗,舌下有忧郁点,郁线,瘀斑,舌下脉络生气,曲折。 常见疼痛、肿瘤、出血、皮肤青紫或肤甲错误等,脉象细涩或无结代或脉搏。 治则:活血化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