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文化的探索

夏朝文化的探索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古代文献对夏朝的论述虽仍系传说,但是从《史记·殷本纪》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已被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证实为信史的情况推断,《史记·夏本纪》关于夏代历史的记载,亦当有所依据。
  
  因为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类似甲骨文那样的有关夏代文化的确凿的实物资料,夏文化的遗物也难以辨识,所以,在夏纪年内,分布于文献记载中夏王朝主要统治区域的考古学文化,自然成为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夏代的纪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通行的历史年表采用的夏代起讫时间,为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
  
  传说中夏王朝的都邑以及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诸多地点,古代文献对其地望的记载颇多差异,后世学者的考证也分歧很大。但是,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在豫西,尤其是洛阳平原,伊、洛、颍水流域,以及晋南的汾河中下游,特别是汾、浍、涑水流域,学术界的看法基本还是一致的。
  
  目前,学术界对夏文化探索的目标已经逐渐集中于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因对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获得大量的比较系统的资料而得名①。二里头文化分两个类型,一个是以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另一个是以山西省夏县东下冯遗址②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东下冯类型与二里头类型的文化面貌有许多相同或近似之处,也有某些差异,所以是同一文化的两种地方类型。
  
  ①《新中国的考古学》,《红旗》1962年第17期。
  
  ②《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二里头遗址按时间顺序以及文化内涵的变化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出土的标本经过碳十四测定,一期至四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至前1600年。东下冯遗址测定的数据较二里头遗址的数据稍晚。二者的年代大体都在夏纪年的范围之内。
  
  二里头类型遗址已经发现数十处,主要分布于豫西地区。除偃师二里头遗址之外,经发掘或试掘的遗址,还有陕县七里铺,洛阳东干沟、矬李、东马沟、偃师灰嘴、高崖,登封玉村,渑池鹿寺,临汝煤山,郑州上街、洛达庙,浙川下王岗等地点。
  
  古代文献关于夏人在豫西活动的记载很多。《逸周书?度邑解》云:“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朱右曾在《逸周书集训校释》卷五中说:“雒汭,雒水入河之处,在河南府巩县北。伊汭,伊水入雒处,在河南府偃师县西南五里。”《史记·周本纪》索引云:“言自洛汭及伊汭,其地平易无险固,是有夏之旧居”。《国语·周语上》亦曰:“昔伊洛竭而夏亡”。上述记载和考证清楚表明,河南省的伊、洛地区正是昔日夏人所居之处。二里头类型遗址的分布范围恰与“有夏之居”的地望相合。

东下冯类型遗址也发现几十处,分布于晋南的运城和临汾盆地。已发掘的遗址有夏县东下冯、永济东马铺头、翼城感军和襄汾南大柴等地点。晋南素有“夏墟”之称。《左传·定公四年》云:“分唐叔以大路……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服虔曰:“大夏在汾、浍之间。”叔虞为晋国始封之君,其地在夏墟,是古唐国的故土。叔虞封唐乃称唐叔虞。《史记·晋世家》对此有所记载:“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古史专家徐旭生先生对夏墟的地望曾有详细考证,认为“《左传》所指的夏墟当在山西的西南部”①。东下冯类型遗址分布于晋南,大致在汾、浍、涑水流域,与“夏墟”的地望相符。
  
  龙山文化王湾类型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至前2000年。王湾类型分布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水流域,主要遗址有洛阳王湾、矬李、孟津小潘沟、偃师高崖、临汝煤山和登封王成岗等。在王湾遗址的发掘中,获得大量富代表性的资料②,王湾类型因而得名。王湾类型的分布地域与二里头文化早期的分布地域大体一致。在地层关系上,王湾类型又直接叠压在二里头文化一期之下。二里头文化一期与王湾类型之间,在文化面貌上有明显的承袭关系。所以,王湾类型晚期也应在探索夏文化的范畴之列。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分布区域集中于晋南的临汾盆地,翼城、曲沃、襄汾、侯马、新绛等地均有发现。其地域也正在“夏墟”的范围之内。陶寺类型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其起讫时间约当公元前2500年至前1900年。若此,则陶寺类型晚期在夏纪年范畴之内,亦当属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南大柴遗址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①,与陶寺遗址皆为襄汾县所辖。两地隔汾河东西相望,距离仅15公里。龙山文化陶寺类型早于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二者在时间上大致衔接。但是南大柴遗址的发掘资料表明,东下冯类型与陶寺类型的文化面貌差异颇大,二者并无明显的承袭关系。可知陶寺类型的发展受到遏制,其去向目前尚不清楚。东下冯类型并未直接承袭当地的龙山文化,而是自豫西的二里头文化发展而来的地方类型。
  
  ①《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②《洛阳王湾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61年第4期。
  
  ①《大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7期。

  边远地区的一些考古学文化,例如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经碳十四测定,时间为距今2000年左右,虽然大体在夏纪年之内,但因该文化的分布,非夏人主要活动区域,其先民不属夏民族,所以不在探索夏文化的范畴之列。

【合作共赢】:

(0)

相关推荐

  • 从夏族北上晋南看夏族的起源

      摘要 夏族起源诸观点之一的" 晋南说" 认为夏族起源于山西南部地区, 并南下发展.笔者通过对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的分析,认为自夏禹开始至夏王朝灭亡之后, 夏族存在着北上进程, 而 ...

  • 王震中:夏商分界、夏文化分期及“夏文化”定义诸题新探

    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项和<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的问世,有关夏商分界的认识,一般的看法是商代开始于公元前1600年,其考古学文化 ...

  • 获顺为资本数百万投资,「次世文化」探索虚拟娱乐边界 | 创公司

    孵化明星虚拟形象,是次世文化最为成熟的业务,也提供了相对明确的变现场景.原创虚拟人,则是次世文化建立市场与品牌认知,拓展业务边界的另一主线.次世文化还将尝试C端业务,打造虚拟娱乐场景. 作者 | 任彤 ...

  • TCC:企业文化落地探索与实践——激发全员活力 建设高效企业

    作者:赖衍涵(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如何激发全体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的潜能和活力?企业文化如何实现自上而下贯穿到最最基层的班组?新阳TCC有效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自2008年开始探索发展,如今TCC ...

  • 被考古界肢解的夏朝文化

    (作者系菏泽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潘建荣) 在中国先秦文献中,禹夏王朝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第一个王朝,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夏王朝定格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合乎文献记载的.但长期以来,在中国考古 ...

  • 第七百五十四篇   玉文化起源探索—兴隆洼文化玉器

    X 图1 兴隆洼文化玉玦. 中国古代玉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发现表明,使中国古代用玉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用玉最久远的民族,玉 ...

  • 第1655篇  玉文化起源探索—兴隆洼文化玉器

    玉文化起源探索-兴隆洼文化玉器1 来源: 中国古玉网 2015-03-12 内容提要:鉴于兴隆洼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对该文化玉器类型.雕琢工艺.用玉制度及相关背景资料的深入了解,无疑 ...

  • 【亢龙有悔07】画龙点睛:苍龙眼睛中的夏朝文化

    正文: 二里头绿松石龙作为整个夏代考古最受瞩目的文物之一,在我国传统文献中可有记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对这件龙形器进行了清理与仿制复原(如图2-10),"纵观其器,其形体曲伏 ...

  • 国家文化与国民文化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10-03 09:15国家文化与国民文化的探索与思考--评<国家文化与国民文化的构造及其转换>及系列成果作者:段超(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进 ...

  • 探索中国传统棋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5-12-22 08:39 来源: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精彩纷呈,其中的中国棋类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当今世界,经济互通性很强,中国文化也逐渐得到世界各国人们 ...

  • 众佛之国不是国之甘肃天水自驾,探索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发祥地

    她是甘肃第二大的城市,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素有"陇上小江南"的美称. 千年文化沉淀,时光把她雕刻成一件世界级的艺术品,在这个城市,你会发现处处巧夺天工的她,原来这么美! 她是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