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录》中毒门(十二则)

(0)

相关推荐

  • [卷十二\中恶脉证第七十三] 附方

    苏合香丸     (见第十八)     调气平胃散     木香乌药白豆蔻檀香砂仁(各一钱)藿香(一钱二分)苍术(一钱半)浓朴(姜汁炒)陈皮(各一钱)甘草(五分)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

  • 《古今医彻》夹食夹气

    世俗有夹食夹气夹惊夹痰. 而亦加以伤寒之名者. 夫既曰食气痰惊. 则宜从四者以治. 又何复云伤寒为也. 或者曰. 因有是四者而复感寒. 故云夹也. 何以见之. 如脉实而胀满者.食也. 应发热而亦有恶寒 ...

  • 《辨证录》痢疾门(十二则)

    人有夏秋之间,腹痛作泻,变为痢疾,宛如鱼冻,久则红白相间,此是肝克脾土也.盖夏秋之间,寒热必然相杂,肝遇凉风,则木气不舒,上不能宣,必至下克. 而脾胃之中受三夏暑热,欺肝木凋零,乃与肝木相争.肝木激而 ...

  • 《辨证录》中风门(二十五则)

    中风门(二十五则) 人有入室向火,一边热而一边寒,遂致左颊出汗,偶尔出户,为贼风所袭,觉右颊拘急,口 于右,人以为中风之症也.而余以为非中风也,乃向火而火逼其热,以并于一边耳.若作风治,而中实无风.和 ...

  • 《辨证录》痹证门(十一则)

    人有两足牵连作痛,腹又微溏,人不能寐,卧倒足缩而不能伸,伸则愈痛者,人以为寒湿之成痹也,谁知是风寒湿同结于大肠乎?夫风入大肠,日日大便,邪似易下,即有湿气,亦可同散,何以固结于中,而痛形于两足耶?不知 ...

  • 《辨证录》口舌门(二则)

    口舌门(二则) 有妇人产子,舌出不能收,人以为舌胀也,谁知是难产心惊之故乎.夫舌乃心之苗,心气安而舌安,心气病而舌病,产子而胞胎已破,子不能产,欲顾子而母命恐亡,欲全母而子命难保,其心中惊恐,自必异于 ...

  • 《辨证录》目痛门(十四则)

    人有目痛如刺触,两角多眵,羞明畏日,两胞浮肿,泪湿不已,此肝木风火作祟,而脾胃之气,不能升腾故耳.人生后天,以脾胃为主,脾胃一受肝木之制,则土气遏抑,津液干涸,于是木无所养而干枯,风又袭之,则木更加燥 ...

  • 《辨证录》血症门(二十一则)

    人有一时狂吐血者,未有不本之火者也.然血已吐出如倾盆,则火必变为虚火矣.实火可泻,而虚火断不可泻,况血已吐出,无血养身,而又用泻火之药,以重伤其胃气,毋论血不能骤生,而气亦不能遽转,往往有至气脱而死者 ...

  • 《辨证录》惊悸门(二则)

    人有闻声而动惊,心中怦怦,半日而后止者,人以为心中有痰也.乃用消痰之药治之不效,久则不必闻声而亦惊,且添悸病,心中常若有来捕者,是惊悸相连而至也.虽俱是心虚之症,而惊与悸实有不同.盖惊之病轻于悸,悸之 ...

  • 《辨证录》虚烦门(二则)

    人有遇事或多言而烦心生,常若胸中扰攘纷纭而嘈杂,此阴阳偏胜之故,火有余而水不足也.或谓心热则火动而生烦,胆寒则血少而厌烦矣.不知虚烦实本于心热,胆则未曾寒也.夫胆则最喜热而恶寒,世人云胆寒则怯者,正言 ...

  • 《辨证录》火热症门(十六则)

    阳明火起发狂,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妄言,人皆谓内热之极也.然而阳明属土,而不属火,何以火出于土,谓是外邪之助乎?既非暑气之侵,又非寒气之变,乃一旦火起,以致发狂,人多不解.不知土中之火,乃心中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