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刘学高:【胜日寻访泗水滨】(散文)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三秦文学
编    辑:米兰花
主   编:鱼儿姐姐

胜日寻访泗水滨

作者:刘学高

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里记载了:卞庄子有勇力,武艺高强,为春秋鲁卞邑大夫,泗水泉林人。与孔子同时期的鲁国大夫卞庄子,爱民如子、智勇双全,时有当地老虎为患,百姓饱受其害。
有一次,卞庄子在卞城南山游猎时,发现两只老虎,正欲刺杀,馆肆里有仆从忙提示他说:“老虎正吃牛,必为肉美而搏杀,待弱者死亡,强者伤疲时,再击之,可获杀两虎,岂不省力。又可博连刺双虎之美名。”
卞庄子认为甚妙,躲在隐蔽处。果然两虎争斗,一死一伤,卞庄子乘势刺杀伤虎,一次出手,便得二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之典故”由此而来。
泗水县和印度尼西亚第二大城市泗水市同名,爪哇语为“苏腊巴亚”。据说,康熙年间,福建移民来到印尼,带来中国福建闽南民间信仰“泗州佛祖”,即“男相观音”来到“苏腊巴亚”建庙供奉,保佑人们免受鲨鱼和鳄鱼的伤害,后来在华人语中供奉“男相观音泗州佛祖”的庙宇,“泗水庙”就慢慢演变成为“泗水”的地名。当年,初行印尼时,入乡随俗,礼敬信仰,我也按乡人的谒拜方式,上了三柱高香。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宋代朱熹的《春日》。初读时,只觉得是在咏春,从诗中描写的景物来看,也的确如此。
朱熹是南宋人,靖康之乱之后,南宋与金国以淮河为界,隔江而峙。淮河以北是金国的疆域,此时的“泗水之滨”已经是金国的国土。身处南宋的朱熹“寻春”是寻不到这里的,其实,朱熹一生也未曾来过此地。就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样,以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朱熹则来了个托意神游寻芳。“泗水滨”是圣人之地,是孔子传道授业,弦歌讲诵之所,是儒家的发源地。曾在孔府看到其家联,曰:“尼山根柢家乡远;泗水渊源盛泽长”。诗人是神游到了儒家圣地,寻圣人之道。
泉林泉群在泗水城东的陪尾山下,泗河发源处的泉林村,因名泉荟萃,泉多如林,古称泉林。北魏、北齐时,在陪尾山上修建了源泉祠,北宋时,修建了祀水神庙宇,明代修建了泉林寺。
泉林优美的自然景观,曾招来了历代众多的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来此驻跸,并留下来大量的咏泉诗章。
清光绪《泗水》县志载,泉群有名泉七十二,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其实,七十二泉与七十二崮一样,只是个概念,并不代表实际意义上的数字。
泉林车站旅店的后院,有“泉源七十二,第一响水奇”的响水泉,80年代初因搞基础建设之故,已失去原貌。遍寻其迹,不得。只留下王文翰《响水泉》:“天载无声何有声,只缘山鬼泄天精。气吞海眼蛟龙出,昼夜琅琅不断鸣”。令我这个流浪行者遐想那潺潺的清流,浪浪的水声了。那值班的姑娘微笑着说:“你也知道这首诗?”
入夜的月光下,甘冽的泉水,冲泡的安徽茉莉花茶,在大搪瓷缸子里泛出阵阵香气。值守的老哥说:“前几年(1988年)泉林寺也拆扒的差不多了,就剩下个门楼子”。
清晨,登上陪尾山四顾,陪尾山并不巍峨奇骏,也没有名山大川的雄浑;泗水之流,更无钱塘之浩浩汤汤的气势。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周围的众泉围绕,奇石叠叠,翠竹飒飒,曲径通幽,芳草萋萋,松柏苍劲,杂树葱茏。伴晨阳徐徐上升,缓缓登上山巅,东观,有石舫泊于碧水岸畔,南瞰,紫锦湖清荷摇翠,泉群星罗棋布;放眼向西,康熙御碑恢弘壮丽,而千年的银杏几可抱揽入怀。透过杨柳丝丝,可望见千亩朝阳湖浩浩淼淼,云蒸霞蔚。
拭去汗水,小憩,于一突兀巨石端坐,珍珠泉、趵突泉、黑虎泉、雪花泉………尽收眼底。
拜谒“子在川上处”,想着至圣孔子曾站在源头处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又想起十七岁那年在三线时,指导员的解读:“孔子老了,倚在门边,感叹流水一去不返,日夜不停。”看来,这书、行能完美地结合,才是最佳的收获。
看着西面的泉群之冠——黑虎泉,明代都御史章拯的《黑虎泉》:“意行至陪尾,道体识源头。潺泽有时竭,源泉无日休。品推黑虎胜,合作玉虹流。洙泗多名迹,东归纪胜迹”。似寻滔滔水势,闻声而至。
黑虎泉南约2米处的趵突泉更有明朝太守张文渊的诗赞:“万壑吉间见此泉,分明文豹突平田。热雄百涧宜皆殿,声震千林让独先”。
于趵突泉约行六步处,一泉从泉底冒出气泡水花,犹似串串珍珠,晶莹明亮,袅袅上升,如天女散花,戏弄涟漪,这便是明代县令张祚所赞的珍珠泉,其《珍珠寒涌》诗曰:“冷冷清泉苦斗奇,蕊珠万颗弄涟漪。潆洄触石声如咽,疑是鲛人抱泣时”
泉林之水喷涌不歇,一直滋润着齐鲁大地。想起昨夜的泉水泡茶,不由地附身掬而饮之,入口时,甘甜凛冽,齿颌生津,下肚时,则沁人肺腑,甚是愉悦,精神为之一振。
泉林有桥曰:卞桥,桥呈弧形,又名双月桥,为三孔石拱桥,跨于泗河之上,因泉林一带古为卞国,故称“卞桥”。是山东省现存最古老的桥梁,与赵州桥、卢沟桥、以及苏州的宝带桥并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四大石拱桥。”
卞桥初始由春秋时鲁国宣公(公元前690年左右)的大夫卞庄子所建,初为8块石条的简易桥。相传,楚汉相争时,韩信不为项羽重用,欲投刘邦被追杀时于桥下避难,后为报恩,改建三孔桥;又传,唐王李世民东征归来经此桥时,听闻此典,深敬之,遂令尉迟敬德重修此桥,据说,还在桥下券顶处镌有“敬德建造”字样。
金大定21年(公元1183年)卞桥改建,现桥中孔券顶尚有:“卞桥镇重修石桥,自大定二十一年八月一日起工,至二十二年四月八日讫”的字样。
卞桥不是赦造,亦不是官修,是当地众多善男信女及诸户百姓解囊捐资而为之的架设在义路上的一座仁桥。
古时的卞桥是沂州通往兖州、济州、曹州的必经之地,也是鲁中鲁西南去蒙阴、沂水的古代要道。
时有农人牵牛踏桥而过,不远处的村庄缕缕炊烟升起,“哞……”伴着老牛的叫声,仿佛穿越过历史的烟云,看到当年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刘学高,笔名长风;号流浪行者。沿徐霞客之足迹,寻马可波罗之行踪,追唐玄奘之佛影儿,四十六年来走遍四野八荒,于六合之下,尽行华夏及周边诸多国度。停止写作三十一年,公元二零一八年春,重拾拙笔,开始涂鸦。

往期链接

【三秦文学团队风采】(一)

【三秦文学团队风采】(二)

【三秦文学团队风采】(三)

【三秦文学团队风采】(四)

【三秦文学团队风采】(五)

【三秦文学团队风采】【六】

【三秦文学】【名家有约专栏】(第一期)(诗歌)

【三秦文学】【名家有约专栏】(第二期)(诗词)

【三秦文学】刘学高:【宿迁往事成追忆】(散文)

三秦文学团队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平台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  问:段恭让 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史  波
李    静
策  划:李书忠 
平台讲师:方 天
宣传推广:鼎文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慧质
总 编:鱼儿姐姐
主   编:徐萱波   杨洪民  高  涛   刘  生
副主编:长青山人
编  委:水云天 唐桂英   米兰花   刘马陵
         张巧莉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
刘旭平   冯   彪    谭文群   刘军英
王宝群   润    隆   梦而诗   张晓强
孙传志    秋日私语    秦岭人家
吴风平     莲  生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