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和苏轼《赤壁赋》相比,水平完全不在一个level上!

      众所周知,游褒禅山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所写。单从标题来看,这是一篇游记无疑。然而读完全文不禁疑问,这哪里算得上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游记?因为看起来是在游褒禅山,但是王安石关于褒禅山的正面描写却少之又少。全文仅仅描写了褒禅山上的三个景点。一个是慧空禅院、一个是石碑、一个是华阳洞(分前洞和后洞)。关于慧空禅院,王安石只是一笔带过,说“褒之庐冢也”至于禅院长啥样,全然不提;关于石碑,也只是说“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而关于华阳洞,也不过是一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而已;至于后洞,也是用“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整个写完,不过百字,三个景点联系也并不十分紧密,且写得极为简单,甚至可以说毫无出彩可言。

       同样是写景,苏东坡对赤壁赋的描写却令人由衷佩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月初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老实说,王安石所写褒禅山和苏轼所写赤壁相比,水平完全不在一个level上。

王安石并不是真的要给你介绍褒禅山长啥样有多美,而是逮着机会就要给你讲人生道理。他讲了什么道理呢?一是做人做事想要成功就不但要有志向、有毅力还要有外物的帮助。王安石认为,假如做一件事情,你尽力而为了却依然没有完成目标的话,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真正可耻的事情是明明有能力去做到,却不去做。第二个道理是做学问应该深思慎取,“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这是他从石碑上的花山被误读为华山而得到的个人感悟。其实王安石是在告诫我们,做学问应该持怀疑精神,古人的东西,要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和继承,而不能以古为尊,毕竟古代的并不一定都是最好的。你看,王安石写景虽然不用心,但说道理却头头是道。然而道理讲得再好,你听完之后虽然会表示认同,却并不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他讲的道理你我都懂。

同样是讲道理,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论却并格外清新脱俗。“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用自然的变与不变作比,得出人生当不必计较一时之得失,享受当下最为要紧。所抒之情,所发之感慨,所说人生之道理,虽浅显易懂,但却一气呵成,毫无刻意雕琢之感,令人信服,叹为观止。

      由此可见,虽然二人写景的句子都不多,但读苏轼《赤壁赋》你不仅会对苏轼所说的人生道理深表认同,同时对赤壁所写美景也会格外记忆犹新,且读完后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美感;而读《游褒禅山记》,你便只会记得王安石所发之议论了。感觉他像个尊尊老者一般,在对你语重心长,耳提面命,至于褒禅山之景本身,并无整体之记忆,要论美感,更无半分。

老实说,王安石的这篇文章,要是放到现代,有可能会被判跑题。然而王安石却依然凭借自己出色的说理能力,硬是把这篇文章便成了千古名篇!但要论高下,我还是认为,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和苏轼《赤壁赋》相比,水平完全不在一个level上!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