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一棵古树的传奇/葛国桢

不久前的一天,与摄影家张培林先生一起回老家鄢陵办事,恰遇对文史颇有研究的轩鸿瑞、赵俊峰两位老师,话语间,轩老师谈及他老家村头一棵千年古树,激起了我们访幽探古的雅兴,决定前去探访。

在轩鸿瑞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驱车沿鄢陵彭店到禹州花石的公路出彭店西行3公里许,来到了轩老师的老家庄头村。轩老师说,“庄头”原为两千多年前古鄢国都城的西“关”头,后古城废弃,称之为西“庄”头。西庄头包括李家、范家、徐家等数个自然村,现在只有东侧的这个村沿用了庄头的称谓,所以,按在整个庄头村中的方位,人们习惯称这里为东庄头,村名也代代沿袭下来,固定为庄头村。

我们来到庄头村南大约200多米处,老远就看见田地里一株合抱粗,形状奇特的古树。几个人下了车,踩着雨后松软的麦茬地,来到这棵古树前。

经过几个人目测,这棵古树高约6米,胸围2.6米,冠幅7米。树冠呈自然云片状,虬枝横生,宛如人造盆景。古树树干下部中间木质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腐朽,树基部中间已经空了,好像一个巨大的洞穴。不知道是风刮来的,还是鸟儿衔来的,树干腐朽的地方长满了一丛丛枸杞,枝条柔软细长,活像古树上长出的一缕缕毛发。

这棵古树原先有两大股,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树体北侧的主枝已经枯死,裸露出干枯的树枝,树南侧枝的长势也不太好,但尚有绿色的枝叶,成团的黄豆大的果实,在风中摇摆个不停。

轩老师介绍说,县里曾组织有关专家,对这棵树进行过认真考证,估测树龄在350年以上。但村里的村民传说,这棵古树已经有2000多年了,是鄢陵境内树龄最长的古树之一,也是当地的稀有树种。

关于这棵古树,轩老师饶有兴趣地说,他从小就从庄头村村民那里听到有两个传说故事,都很有意思。

先说第一个。春秋时期,鄢陵为鄢国,古城在今鄢陵县西北9公里处,东庄头村古为庄头村,在古城西2公里处,历史上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就发生在庄头村北10多公里的“牛脾山”上。

当时,郑庄公的胞弟共叔段在母亲的偏袒下,伺机偷夺国都未遂,要在一棵大树上自缢,又想到自缢不是男儿含羞归天之举,遂自刎。庄头村就是共叔段自刎的地方,他死后被郑庄公厚葬。

郑庄公十分忌恨母亲,发誓与她“不及黄泉,无以相见”,意思就是到死也不再见面了。后来,看到别人家母子和睦,又感到自己对母亲太绝情。郑庄公手下有一名爱将名叫颍考叔,精心安排人掘地见泉,架木为室,建一地宫,让郑庄公在地宫中与母亲姜氏相见,了却了庄公的一桩心事。

郑庄公与母亲从黄泉一侧的地宫走出之后,一起乘车来到鄢陵古城西郊的庄头村。庄头是鄢国的大花园,当时正是金秋时节,母子二人在花园中一边漫步赏花,一边述说母子之情。这时一名侍者前来告知,花园外百步之远有一奇树,树木枝繁叶茂,占地一亩有余,树上果实累累。当地百姓讲,这是一棵樱桃树,每年春季结果,但那一年发生了奇迹,春季结果后,这棵树金秋再度开花结果,老百姓都说,这是由于郑庄公孝母之举感动了树上的神灵,预知庄公母子在“黄泉”相见后必来此地,特安排他们赏花述情。

谁知道,庄公母子来到树下后,睹物思情,母亲想起了死去的儿子,庄公想起了不在人世的胞弟,心里都很难受,谁也无心品尝树上的果实,黯然离去。因为郑庄公在这株大树前举头望果满树,低头思亲泪下,附近的村庄名字才演化成现今的“庄头”村,这是村名由来的另一种说法。

轩老师说,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当年那棵见证了历史情景的大树。千百年来,每当人们看到此树,都会回味出不一样的家国情,母子情,思贯千古,感慨万分。

还有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公元9年,王莽篡汉,社会动荡不安,百姓不堪其苦纷纷揭竿起义,汉室宗亲的刘纟寅、刘秀兄弟也揭竿而起,参加了讨莽大军。不久,刘纟寅在战事中败死,刘秀这个文弱书生,只身落荒而逃,王莽不肯让刘秀逃生,就带兵乘胜追击,引发生了一系列“王莽赶刘秀”的动人故事。

却说刘秀被莽军穷追不舍,多次遇到险情,又绝处逢生。眼看在中原呆不下去了,刘秀决定到河北以皇族的身份收拢义军。一路上马不停蹄,躲避王莽军兵的追捕。

有一天中午,刘秀策马赶到鄢陵县西北庄头村时,正值麦收刚过,大平原一览无余,烈日当空,炎热难耐,刘秀人困马乏,想进村讨碗水喝,马也需饮水进食。村南有条路沟,沟两旁杂草丛生。为了安全,刘秀把马牵到沟底,但找来找去,却找不到一个能够拴马的地方,这时候他到一蓬甜甜芽棵,就把马拴在那蓬甜甜芽棵上。马就地啃些青草,自己小心翼翼地进村寻水喝。

村里一位善良的妇人,看刘秀不像盗匪,就给他供水供食,刘秀吃饱喝足了,又讨了一桶水。他来到村外的那条沟底,看见战马已经把附近的草棵啃了个净光。拴马的甜甜芽棵也片叶无存,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

刘秀看着那光秃秃的枝条,不觉叹了 口气说道:“哎呀,我文叔自起兵以来,屡遭劫难,今日落魄到此,小树也难免一劫!”于是用剑给甜甜芽棵培土说:“你今天为刘秀解了燃眉之急,待来年枝发,必定成为一棵髙树。”

就在这时候,猛听见一阵踏踏踏的马蹄声响起,刘秀大惊,正欲跨马奔逃,马上那位将军大叫:“主公,我找得你好苦啊!”刘秀定睛细看,原是大将军岑彭到此。刘秀觉得心中酸楚,忙手说道:“岑彭兄,文叔不才,连累足下了。”二人不及细讲,并肩策马向河北奔去。

后来刘秀在河北发展壮大,身边有邓禹、姚期、岑彭、马武等文臣武将(又称二十八宿)相佐,终于打败了王莽,于公元25年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光武帝,拉开了东汉历史的序幕。

却说刘秀走后,庄头村民发现沟底那蓬茂盛的甜甜芽棵被马啃秃了,只剩下几根老茎枝,树根部培有新土,不免好奇。后来知道那位来村里讨水饮马的人就是后来做了皇帝的刘秀,人们顿时悟出了他为拴马桩培土的深意。

村民都知道这棵树是刘秀所封,谁也不敢去触摸它,伤害它。那株甜甜芽棵竟然冒出一条主干,经过1900多年的风风雨雨,小灌木竟然长成了合抱粗的参天大树。每到春天,一蓬伞的虬枝杈桠,绿叶茂密,生机勃勃。到了秋天红果累累,惹人眼馋。

鄢陵乡下老百姓所说的“甜甜芽棵”,学名叫枸杞,是一种落叶小灌木,属茄科,茎丛互生,枝条间有短刺。这种小灌木夏秋两季开淡紫色花,果实成熟为红色,有补肾益精的功能。按照枸杞的生长规律,它是长不成树的。但它后来居然长成了一株合抱粗的大树,人们不能不为之惊讶……

轩老师说,他们村里老百姓以前习惯把这棵树称之为“樱杂树”,经林业专家专门考察,证实这棵树并不是老百姓俗称的“樱杂树”,也不是“甜甜芽棵”,它的学名叫做柘树,别名柘桑,桑科,柘树属。现在这棵古树已经被林业部门列入保护名录,加以保护。

千百年来,大树身边不知道刮过多少场狂风,下过多少场严霜,暴雨,冰雹,大雪,响过多少次电闪雷鸣,泛滥过多少次滔滔黄水,还有人踩马踏,车轮碾轧,兵患匪祸,多少树木和树木的子孙都灰飞烟灭了,大树附近的人也不知道更替了多少代,这棵古树却奇迹般地历经劫难,活了下来,虽然满身伤痕累累,老态龙钟,毕竟见证过历史的沧桑巨变。人和树,树和人,大地上所有生灵的生生死死,兴兴衰衰,蕴藏着多少深刻厚重的道理啊!


作 者 简 介

葛国桢,河南省许昌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政协特聘文史资料撰稿员,文艺在线专栏作家,作品散见于《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散文家》《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牡丹》《金山》《东方散文》等报刊,“学习强国”“新华网客户端”“豫记”等新媒体,出版有散文集《燕子飞来》、《九万里风鹏正举》、《我的乡土我的村》等,曾获全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作品奖、全国微型文学大奖赛优秀作品奖、中国乡土文学奖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