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艺录丨论近律令词中的“倚声”之学
相关推荐
-
初词班第二讲
第二讲,词的基础知识 大家好:今天是词班第二课,今天讲课的内容有:先讲基础知识:词的平仄格式. 什么是平仄?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起着区别词义的作用. 声调主要表现在语音的高低升降上,同时也跟发音时 ...
-
学诗笔记(二)汉语的四声
惟旧 一.平水韵的来源 由陆法言的<切韵>.经唐代的<唐韵>.宋代的<广韵>,至宋山西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写格律诗押的是平水韵. 二.古 ...
-
词林正韵中标记,入声派入了平上去声,入声字在填词时怎么用?
前言 前几天看到网友提了一个问题:在词林正韵中,有入声派入平上去声的划分,入声字在填词时怎么用? 从这位诗友提供的图片中可以看到,有入声拍入平声.入声派入上声.因此被搞糊涂了,入声到底要怎么用呢? 一 ...
-
《蕙风词话》(三)
<蕙风词话>(三) <蕙风词话>,本于常州词派而又有所发挥.他强调常州词派推尊词体的'意内言外'之说,乃'词家之恒言'(<蕙风词话>卷四),指出'意内为先,言外为后 ...
-
如何填词
怎样学习格律--跟大师学古典诗词 作者:龙榆生 诗词联格律概要 作者:吕可夫,彭辉丽 那到底要怎样去填词呢,谁都说不清楚,要是有一套对谁都适用的万能的方法,那也不用每代人都在孜孜不倦地总结和探讨了.但 ...
-
词艺录丨《金荃词》与《浣花集》,谈令词章法结构之疏密
原创无聊到巅峰2019-06-24 02:56:05 前言 大凡称艺术者,不外乎"艺"与"术"之合,术即技巧.法门:艺即主题之表现力.感染性.倘若无技巧,便无法 ...
-
词艺录丨论《白石道人诗说》中技法旨意
前言 <白石道人诗说>诗论,其旨则是"扬长避短",所谓"易言人所难言"."难处难说易处易说"."诗四面之论" ...
-
词艺录丨石帚名篇诠评,诸家评前人词皆有夸饰处,勿偏听偏信
前言 历代词评对于前人名家之作,多有夸誉过甚处.刘辰翁谓苏轼是"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较工拙"(<<辛稼轩词序>),陈廷焯评贺铸云 ...
-
词艺录丨谈词调中的“移宫换羽”,试论人对于词乐的尝试
前言 曲子词中之词牌名大多一目多名,部分词牌是因词作.字数而另为名,如<念奴娇>因苏轼词唱"大江东去"而以<大江东去>为名:又因其字数为100字,又名作&l ...
-
词艺录丨宋代词风流变之冲突:“别派”的解放及“雅词”的衰颓
前言 "词学"的发展,似乎一直都并非是顺风顺水,近曲子自隋唐五代而生,但专旨"艳科",<花间>一集流宕斯极,流毒历晚清而不绝:清代冠以"词 ...
-
词艺录丨“龙榆生论词三阶段说”诠评,试探“妙悟”之本质
前言 古典文学理论因为"形而上"的传统环境,其实很少谈"阶段性"的东西,历代词论家或是提出一个终极的目标状态,如李清照臧否前人名家的缺点,却不从阶段性去引导创作 ...
-
词艺录丨词学流派不宜仅分豪放和婉约
词之一体,大抵都有"豪放"和"婉约"之分.此种分法自滥觞伊始,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词学研究中都为体系之主流,但实际上,词学流派以婉约和豪放来划分是非常不严谨,且 ...
-
词艺录丨论沈义父《乐府指迷》艺法得失处
前言 沈义父作<乐府指迷>有题云"余自幼好吟诗.壬寅秋,始识静翁于泽滨.癸卯,识梦窗.暇日相与倡酬,率多填词,因讲论作词之法"故知"指迷"者为吴文英 ...
-
词艺录丨论慢词中的四声作用
前言 "近律小令"为词中"倚声之学"之发端,主要就是因为词在"近律"时期对于"声与乐和谐"的问题是并不太讲究的,同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