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谈上海人的“派”和“派头”
现在上海的剃头店越来越有趣了,前两天有位老师去理发,发现一家理发店叫“派头”,英文名字叫Party Head Barbers,一看名字就知道很有创意,专门为参加party整理你的head,当然结账相信也是party级的。中文叫“派头”,可说是信达雅兼具。由“派头”二字,不免说起上海话中这个“派”字,真是随处可见又到处可用,“派”得上大用场,今天不妨就来说说上海话中的“派”字好了。“派”在古代汉语中是三点水加一个“𠂢”,是个显示水流的象形字,脉搏的脉字,以前写作“脈”,和“派”字是同一个源头,分支的意思。毛主席诗词中有一句“茫茫九派流中国”,这里的“九派”,说的是长江的九条支流。皇甫冉《送李录事赴饶州》诗中说:“山从建业千峰远,江到浔阳九派分”,就是这个意思。由“直流”的原意引申出分支、流派的意思,京剧有马派谭派梅派麒派,人有时会被分成保守派和激进派,又或者一不留神在某某手下工作,就成了“某派”,甚至生在某个阶层的家庭,天生就在某个派里,想逃都无处逃。你说“派”字厉不厉害呢。

“浪奔浪流”的黄浦江
就是长江的一“派”
图片来自网络
长江的“九派”中没有黄浦江,但它也是一“派”。上海滩和“派”字的缘份,自是极深。当年英国佬来到上海,闲来无事在现在河南路南京路附近建抛球场自娱自乐,进而辟出一条小路直通黄浦江边,这条小路后来成为“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南京路,最早的名字叫“花园弄”(Park Lane),也叫“派克弄”(Park Lane也叫Garden Lane,如果用garden这个词,“派克”的名字就无从叫起)。南京路热闹起来以后,老外的娱乐中心西移,在现在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的位置建造跑马厅,玩得不亦乐乎。跑马厅对面的马路叫派克路(Park Road,今黄河路),黄河路南京西路口的国际饭店,英文名叫Park Hotel,直译就是“派克旅馆”。

黄河路原名“派克路”
国际饭店英文名为Park Hotel
“派”字在上海话中读“pa”,用在句中一般是第三声,用在句首则常用第一声,“派克”两个字,如果用普通话来读,平平无奇。如果用上海话读,先来一个类似于“啪”的开口音,接一个入声字“克”,真是奇峰突起,很有韵味,和英语读音非常像。以前人用的自来水笔,大多是舶来品美国“派克笔”(Parker),到了秋冬季节,上海人喜欢穿一件“派克大衣”,又防风又保暖,比臃肿的羽绒服实用得多。“帕克大衣”就是英语中的Parka嘛,如果翻译成“连帽防风大衣”,那就显得太普通了。

老电影《护士日记》
王丹凤和剧中闺蜜的“派克大衣”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