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电视剧《天道》是由豆豆的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改编而成,讲述了丁元英和芮小丹的爱情故事,由王志文和左小青领衔主演,但是无论是叙述方式还是内容上,更逼真更真实,有点莎士比亚戏剧的感觉,用悲剧演绎出来的爱情,更加坚不可摧,爱情也有伟大爱情,不凡的人生,甚至让人敬仰的生活。

《天国的女儿》原本描述理想国中的爱,以及天使的爱,但是更符合我们女主的节奏吗?并不是,爱是一种信仰,芮小丹的爱也不是一开始就有,都是从无到有,在到空的认知过程,从明心见性到实事求是再到道法自然的过程。

芮小丹追寻爱情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和我们不一样,不会像世人眼中那么神话,那么多鸡零狗碎,而是她很明白自己,明白爱情,想得再多,不如去实践,在爱情面前,体面和窗户纸都是世人自欺欺人的伎俩。

芮小丹用生命演绎大爱天下,无爱无不爱。

什么叫无爱无不爱,就是芮小丹的爱情已经从现实中的爱情走向精神伴侣,从精神伴侣走向永恒这个过程,世人皆知佛陀法身涅盘,佛陀没说精神也可以涅槃,甚至一切可以涅槃,涅槃不是死,而是新旧交替产生变化,缔造全新意识的过程。

大爱天下,她爱丁元英,她更爱天下苍生,和黄福海斗争过程,她明白一个道理,万物是我,我乃万物,爱自己就是爱万物(区别自私自利)她爱的不是我执,偏执,而是本我,本我是什么,是和私我相对立的概念,佛魔一心,魔鬼和天使也是一样的,长的一样,却有不同的信仰。

真我不是戒,真我不是我,是是我,就明心见性,明自己的妄心妄念,见的是真我真性,唯一和别人不一样,芮小丹心湖无垢,她的心性是修道之本,赤子之心天生近道,这种微妙不能说,不可说。所以丁元英都是引导,而不主动告知,一旦条件发生变化,结果也会变。

一阴一阳谓之道,六道众生,每一个人都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看起来万般无奈,看起来内核一致,那就是有意识,无意识;我们都在道法自然,知道道法自然的也在道法自然,不懂道法自然是本能方式的一种“修道”或者践行道的过程。

妄心和真性是一体两面,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生活,但是修行就是修知觉,先知先觉,后知后觉,每个人都在自知自觉,自修自悟,体修体悟。

为什么要三位一体,天人合一,就是我们的意志、我们的心、我们的精神要协调作战,哪一个单一都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

若真的讲《道》那就要必须趋向于圣者,凡夫是没有道也不会在道上,除非是佛菩萨示现再来人,当下大多人连贤善人格都差之甚远,就不要提《道》了,做人都不到位提《道》天大笑话,提了也是吹毛求此。

所以众妙之门 就是人人向道而非道,道既觉即显,言语道断;一说即错。

信仰,我觉得人人都有,就是你深信不疑的那些东西的核心的东西,底线是最能代表信仰的东西,不需要求证。故意表现的信仰不是真的信仰。但是信仰有可能被打破而改变。

《天道》理想爱情: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在逍遥游里面描述鱼的爱情,相濡以沫不如相守相望于江湖,两个鱼在岸上搁浅,都想着用唾液相互取暖,都有动物本能的善意,爱情最底层的情感,都是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原始,最本真的感情,我们在世俗中生活太久,沾染了太多不属于人本身的习气,不像芮小丹那么纯粹,丁元英那么如实观照,实事求是。

问题感情这个事情,就是真善美,第一逻辑一定要真,真才能走很远,逢场作戏和游刃有余都不够真性情,假的太多,劣币驱逐良币,因为假的多,真的尤为可贵。

爱不仅要学会爱别人还要爱自己,不能因为爱失去自己,我说的不是皮囊和灵魂,而是本我,你得知道自己才是爱的那个参照系,知道自己,爱才能更真实。

任何一个人有多爱对方,你得知道你自己,爱自己爱别人,都是自己想要才被需要,不是因为需要才想要。

靠任何人的爱都不够独立自主,除了找到你自己,别人只会辜负这份爱,以及让这份爱掉价。

为什么芮小丹大爱天下,无不爱呢,就是说芮小丹知道爱在自己心中,不再短暂的苟且和缠绵,真正成熟的人,会理解“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的道理,不会执着于某些身外之物,也不会执着于某一个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我们向往的不是生理功能的需要,而是灵魂认同,灵魂伴侣,是相互成就,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人一辈子要对得起自己良心。无论什么年代,最好的生存之道,通常都是努力跟上新事物的脚步。你依然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但一定不要拒绝新方向。

当下这个时代,如果你跑在前面,就会发现,遍地都是机会,一切都欣欣向荣。如果你落后于时代,则会发现,到处都是屠刀,一切都令人绝望。

时代在狂奔,我们别无他法,唯有跟着时代狂奔。

大爱就是升华之后的爱,大爱看起来是不爱,但就是这种爱才有震撼灵魂的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