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琐忆‖铺炕·炕包

(0)

相关推荐

  • 【滋水·散文】王锐锋:温暖的炕

    温暖的炕 王锐锋          小时候,我家没有床,没有暖气.电热毯之类的东西,我们取暖睡觉的最好地方便是炕. 炕,是用土坯垒成的睡觉的台,中间空心与烟道相连,用碎麦草和泥抹平,铺上炕席,再铺被褥 ...

  • 在炕上睡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分分钟看"裆下事",全在这里了   过去的鄂尔多斯人家家有炕,一家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在一盘炕上.孩子多的人家,你听听睡下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需要家长大声喊骂,才能停下来. 我直到如 ...

  • 任军平 | 家乡的热炕

    家乡的热炕 文/任军平 我们陈炉人对热炕有深深的眷恋,以前医疗水平普遍低,新生儿大部分都是接生婆在炕上接生出来,因此坐月子那时就说到炕上了. 从才出生就与热炕结了缘,此后生活就与炕息息相关. 在我小时 ...

  • 亚凌随笔:老屋

    [张亚凌,教师,<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数十篇美文被选作中考阅读文或各种考试阅读文,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地方语文精英教材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散文集<回眸 ...

  • 坡刘村史 民俗 盘炕

                          盘炕 过去在关中地区流传这样的这样一个描述小康人家的俗语:"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土地和牛对过去的农家重要性自不必说,而&q ...

  • 【来稿选粹】董凤琴|又见炊烟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又见炊烟 站在老房子的白杨树下,微风轻轻地吹乱了头发,一缕白发挡住了眼睛,两只手臂环绕着粗粗地树干,儿时,大杨树下玩耍的小伙伴儿,你去哪里啦,身着青布对襟 ...

  • 【陕西】杨贤博丨散文/故乡,曾经的火炕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杨贤博:71年生于商州牧护关.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商洛市作协理事.打工于国家电网门下,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省内外诸多报刊.杂志.出版有散文小说集<古道 ...

  • 乡情琐忆‖嫲嫲的石碾

    ​碾棚,在村子的前街.从我记事起,碾棚就只剩了下碾,没有了棚. 随着粉碎机.磨面机的到来,就"碾前冷落车马稀"了. 但也有用场! 比如俺嫲嫲,就经常在石碾上"做文章&qu ...

  • ​乡情琐忆‖挖炭泥

    小时候,虽说吃的不好,但是没饿着.因为小嘛,饭量也轻,生产队分的口粮基本就够了.父亲在外工作,省下的粮票还能补贴家用.劳力壮的就有些窘迫了,干活多,饭量大,不够吃的时候就只能细粮换粗粮的调剂,比如麦子 ...

  • 乡情琐忆‖白蒿芽·扒拉儿·烟袋杆

    ​一开春,白蒿芽就冒出来了,一到这个时节,俺嫲嫲就开始忙活开了-- 白蒿芽又叫茵陈,具有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利胆退黄的功效. 俺嫲嫲可不懂什么"茵陈",什么"功 ...

  • 乡情琐忆‖二大爷打猎

    ​邻居二大爷是"神枪手",一开始玩"洋铳",后来玩土炮(一种短筒土枪)再后来玩长瞄(长筒猎枪),至于什么气枪弹弓之类简直不值一提. 洋铳不像枪支,没有" ...

  • 乡情琐忆‖又是三月三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这是歌曲中唱的. "风筝"是课本或普通话中的叫法,在我们老家把风筝叫"鹞子",风筝的叫法也就最近几十年的 ...

  • 乡情琐忆‖“开火”

    ​村北有后埠,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村子筑有圩子墙,后埠就是村庄的天然的屏障,村子有东门.西门,南门,因为有后埠阻挡,所以没有北门,后埠成了圩子墙的一部分. 后埠成东西走向.绵延一二里路,高约三丈有余.由 ...

  • 乡情琐忆‖“开火”旧事

    ​小时候"开火",(分成两队,扔石子土块,模拟战争,冲锋)把小叔的头打破了.他一露头,我正好扔过去一块硬土坷垃,正中脑门,瞬间淌血.一见血,他捂着头哭着回家了,我也吓得哭着回家. ...

  • 乡情琐忆‖儿时的棉槐条子

    ​我的童年,正逢生产队时期,那时庄外的"沟头崖岭"上都长着"棉槐". 棉槐在我们老家又叫"紫穗槐",棉槐开花是一簇簇紫色的穗子,这或许就是& ...

  • 乡情琐忆‖馏干粮化了锅

    ​记得小时候,散学时老师基本不布置作业,夏天放学早,基本就是"拔草喂猪",坡里帮不上忙,也就在家搞搞"后勤".烧烧水,馏馏干粮什么的,那时特别"稀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