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昆仑

非主流针灸
传承针灸
学习交流
扫描关注

【穴名释义】

“昆仑”,原指高山,这里形容外踝高突和山一样,穴位在它的旁边,故名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定位取法】

在足部外踝的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于外踝最高点后方,跟腱前方凹陷处取穴。

【穴性特点】

本穴乃足太阳经五输穴之经穴,经穴为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故昆仑穴可主足太阳经所生病。具有舒筋活血通络,清头目、安神志的作用。《针灸大成》: “中风转筋拘急,行步无力疼痛,妊娠刺之落胎。”《针灸大成》: “妊妇刺之落胎。”

【主治概要】

1.昆仑穴位于外踝之后,是足太阳经主要穴位之一。可用于治疗脚踝肿痛、腰骶疼痛及现代医学的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2.昆仑穴乃足太阳经“经”穴,具有清头目、安神志作用。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惊痫及鼻衄。

3.昆仑穴还可用于难产。

4.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昆仑穴对甲状腺肿大及跖疣有一定的疗效;电针昆仑穴可以提高去卵巢大鼠骨密度。

【临床应用举例】

1.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病、多发病。常见踝关节骤然剧痛,尤以走路或负重时最明显。外踝下方及前下方显著压痛,局部瘀血,伤后2~4日更为明显,踝前外侧足背部肿胀,跛行或不能行走。其常见原因为行走在不平路面,高处跌下或跑跳时落地不稳等。早期可抬高患肢,冷敷,以缓解疼痛和减少出血、肿胀。2~3日后可进行理疗、针灸、外敷止痛药等。

毫针刺法:采用30号2寸毫针,从昆仑穴直刺进针,垂直透向太溪穴,以不穿过太溪穴皮肤为度。施较大幅度提插捻转泻法,持续行针1~2分钟,患者局部酸胀感明显时,嘱带针活动患侧踝关节,间歇行针,疼痛缓解时出针,或留针30分钟。

2.甲状腺肿大 甲状腺肿大是甲状腺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些甲状腺疾病可能只有甲状腺肿大,而无其他临床表现伴随。甲状腺肿大常见于地方性甲状腺肿、散发性甲状腺肿、高碘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良性和恶性肿瘤引起的甲状腺肿大;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无痛性甲状腺炎等甲状腺炎性疾病;以及甲状腺亢进症性甲状腺肿大。针灸对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疗效较好。

毫针刺法:采用30号2寸毫针,针尖向上刺,深1~2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足跟或足趾,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7日为1疗程。

3.难产 指妊娠足月,临产时胎儿不能顺利娩出,总产程超过24小时者。常常发生在子宫收缩异常(即产力异常) ,胎头和骨盆不相称或胎位不正常等情况下。针灸对产力异常引起的难产效果较好。

毫针刺法:采用30号2寸毫针,斜刺60度角,针尖向上,使局部酸胀或向上传导,平补平泻行针2分钟。

4.多发性鸡眼 鸡眼是由于长期摩擦和受压引起的角质增生性损害,好发于手掌及足跖。鸡眼一般如豆大或更大,表面光滑与皮面平或稍隆起,境界清楚,呈淡黄或深黄色,中心有倒圆锥状的角质栓,嵌入真皮。由于其尖端压迫神经末梢,故行走时引起疼痛。鸡眼多见于足跖前中部、小趾外侧或拇趾内侧缘,也见于趾背。发生于4~5趾间的鸡眼,受汗浸渍,呈灰白色浸软角层,称为软鸡眼。

穴位注射法:用一次性5毫升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2毫升,维生素B 12500微克(1毫升) ,维生素B 1100毫克(1毫升) ,泼尼松龙1毫升。局部消毒,快速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即可推药,每周1次。注射时如有回血应避开血管另行注射,注射后逐个穴位按摩1~2分钟,嘱患者注射后次日起每晚用热水泡脚,以促使血液循环和角质软化。

5.内耳性眩晕 又称梅尼埃病,是一种以骤发旋转性眩晕并伴有耳鸣、耳聋为主要症状的内耳病。为内耳非炎症性疾病。主要病变为内耳(迷路)的内淋巴液增多、压力增高,所以又叫膜迷路积水症。病因未明,一般认为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的不稳定有关。

毫针刺法:采用30号2寸毫针,斜刺60度角,针尖向上,使局部酸胀或向上传导,留针30分钟。

6.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有头痛,多发生在后脑部,还可有头晕,头胀,颈部扳住感,耳鸣,眼花,健忘,失眠,烦闷,乏力,四肢麻木,心悸等;也是造成肢体偏瘫,心力衰竭,脑梗塞,脑出血,肾衰竭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因高血压病发生致残致死的病例屡见不鲜,故学者称之谓“隐形杀手”。针灸对高血压初期,收缩压低于18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100毫米汞柱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毫针刺法:采用30号2寸毫针,针尖向上刺,深1~2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足跟或足趾,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7日为1疗程。

(0)

相关推荐

  • 踝关节急性扭伤的针灸治疗经验

    踝关节扭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关节扭伤类型,针灸医生几乎每天都会遇见这样的病人.病人大多在不平的路面上行走,或是下楼梯时没留意一脚踩空,或是跑步.跳跃时突然脚踝向内或是向外翻转时发生的.不过根据观察临床上 ...

  • 【每日歌诀】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歌诀详解(附音频)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马丹阳(1123年一1183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全真道遇仙派的创立者.初名从义,字宜甫,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宋陕西扶风人.后迁往山东登州宁海县(今山东省牟 ...

  • 针灸常用腧穴——百会

    [穴名释义] "百",形容很多;"会"指聚会,意指多脉聚会.而头为诸阳之会,乃手足六阳经.督脉的交会穴,又穴居巅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故而得名. [定位取法] ...

  • 针灸常用腧穴——大椎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之下,第1胸椎棘突之上,因第7颈椎棘突在后颈部,解剖标志上最大最高,故名大椎,属督脉经. [定位取法] 第7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用体表固定标志取穴法,于后项部正中线上 ...

  • 针灸常用腧穴——上星

    [穴名释义] 该穴处于头上,如星之居上,故名. [定位取法] 头前后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骨度分寸法:从前发际至后发际合12寸,本穴在此分寸之前1/12与后11/12之交界处,采用对折法.手指 ...

  • 针灸常用腧穴——命门

    [穴名释义] "命"即性命.生命;"门"乃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本穴位于两肾中间,是人体生命元气的重要门户,且因肾主一身之本,故名命门. [定位取法] 该 ...

  • 针灸常用腧穴——腰阳关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命门之下二椎,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所必须经过之关隘,故叫阳关.因该穴位于腰部,故名腰阳关. [定位取法] 该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左右双髂嵴连 ...

  • 针灸常用腧穴——水沟

    [穴名释义] 该穴位于状如"水沟"的人中沟中,有如承接鼻涕之沟渠,故名水沟,又名人中. [定位取法] 人中沟正中线上,上1/3与下2/3交会处.将患者人中沟均分为3等份,上1/3与 ...

  • 针灸常用腧穴——关元

    [穴名释义] "关",有封藏之意;"元",指元阴元阳之意.本穴居丹田,内应胞宫精室,为封藏一身真元之处,故名关元.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骨度分寸 ...

  • 针灸常用腧穴——气海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脐下,"脐下,肾间动气",即元气,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善治各种气病,兼是强壮保健穴,故名气海.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骨度分寸法:取穴时采用 ...

  • 针灸常用腧穴——中脘

    [穴名释义] "脘"同管,原指胃内腔.因该穴位居胃的"中"部,故名中脘,此亦是相对于上脘和下脘而言.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骨度分寸法:前正中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