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数则(资治通鉴卷二一二之十三)
相关推荐
-
《隋唐系列》玄宗大治二:太平公主之死与唐玄宗赐崔湜自尽
开元元年即公元713年七月初三(甲子),唐玄宗李隆基先下手为强,率领亲信十来人和家丁三百多人,杀了太平公主的党羽窦怀贞和萧至忠等,巩固了政权. 七月初四(乙丑),太上皇李旦下诰命说:"自今以 ...
-
《隋唐系列》玄宗大治十五:张说设置门下五房与唐玄宗废黜王皇后
开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春正月初一(丁卯),唐玄宗李隆基为东都在押囚徒减罪,流放和死罪减一等,其余全都赦免了.他还赐给老年人物品. 正月初三(己巳),唐玄宗离开东都北巡,并下敕宣布,在经过的地方慰问老 ...
-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219 以德服人
NO.219 当了整整十五年宰相的元载,就这样屈辱地离开了人世. 之后他的妻子王蕴秀(名将王忠嗣之女).儿子元伯和.元仲武.元季能也都被诛杀,家产则全部被籍没充公. 元载究竟有多少家产,由于史书缺载, ...
-
唐朝宰相崔佑甫
崔v甫(721年―780年),字贻孙,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中书侍郎崔沔之子. 崔v甫出身于博陵崔氏第二房,进士及第,早年历任寿安县尉.起居舍人.司勋员外郎.御史中丞等职. 大历十三年( ...
-
唐宣宗为什么要任用蒋伸这样平庸的宰相?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宣宗有一次单独会见兵部侍郎判户部蒋伸,说到时人对轻易得到官职的侥幸心理不利于社会稳定.蒋伸说:"还不至于生乱,但如果太多人心怀侥幸,生乱就不难了." ...
-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 崔湜
崔湜(shí)(671年-713年),字澄澜,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唐朝宰相,中书侍郎崔仁师之孙.户部尚书崔挹之子. 崔湜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进士及第,曾参与编纂<三教珠英>,先后依 ...
-
崔湜传(公元713年)
十八 唐朝-22.9.1.4 崔湜薛稷岑羲宋之问张知謇卢粲郭山恽韩琬韦叔夏孟诜传(公元713年) <新唐书卷九十九·列传第二十四>:"湜,字澄澜.少以文词称.第进士,擢累左补阙, ...
-
《隋唐系列》中睿相继三:武则天病逝与朱敬则退休
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冬十月,唐中宗李显命令唐休璟留守京师长安. 十月十七(癸亥),唐中宗巡幸龙门香山寺,并于两天后到新安狩猎,接着回东都.他还将弘文馆改名为修文馆. 十月二十五(辛未),他任命魏元忠 ...
-
宋璟轶事三则(资治通鉴卷二一二之一)
其一:宋璟离开广州调任京官后,广州的官吏百姓为他修建了一座遗爱碑,以纪念他在任内的功绩.宋璟得到消息后向玄宗皇帝进言道:"臣任广州都督期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现在由于臣地位显耀,才造成那些 ...
-
轶事二则(资治通鉴卷二〇七之十一)
左台中丞桓彦范.右台中丞东光县人袁恕己共同举荐太子詹事司直阳峤为御史.杨再思问道:"阳峤不愿意担任这种专门负责弹劾他人的职务怎么办?(峤不乐搏击之任如何?)"桓彦范说:" ...
-
轶事二则(资治通鉴卷二〇五之十五)
轶事其一:这一年九月,武则天拿出一枝盛开的梨花给朝中的宰相们观赏,宰相们大都附和武皇的意思奉承说这象征着大周朝的吉兆啊.只有杜景俭不附和大家的意思,他说:"现在正是草木枯黄凋落之季,而这棵梨 ...
-
循吏轶事二则(资治通鉴卷二一〇之三)
有个叫闾兴贵的宦官向长安令李朝隐请托,李朝隐将他逮捕入狱.唐睿宗听说这件事之后特意召见了李朝隐,睿宗对他说:"您作为京师万年县的县令,能够做到这样,朕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卿为赤县令,能如此 ...
-
轶事二则(资治通鉴卷二一〇之十五)
李日知在担任刑部尚书职务时,从来不对犯了错的官吏用刑,但刑部的各项工作却都能圆满地完成.曾经有一位令史在接到皇帝敕令三天后,竟然忘记去执行.李日知得知后十分生气,下令让人找出刑杖,然后集合所有的官吏, ...
-
姚崇轶事二则(资治通鉴卷二一〇之十八)
有一次,姚元之向玄宗奏请依照顺序提拔任用郎吏.玄宗听后只是盯着宫殿的屋顶不作一声.姚元之几次重复汇报,玄宗始终一言不发.姚元之感到十分恐惧,便急忙退出.当日罢朝之后,高力士向玄宗问道:"陛下 ...
-
狄仁杰轶事之一(资治通鉴卷二〇四之四)
朝廷任命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当时正惩治越王李贞的党羽,被判罪的有六七百家,要被籍没官府充当奴婢的有五千余人,司刑寺催促豫州赶紧执行判决.狄仁杰给武则天上了密奏,他说:"这些人都是受牵累 ...
-
轶事二则(资治通鉴卷二〇三之十)
裴炎入狱后,郎将姜嗣宗从洛阳出发,出使长安.到了长安,刘仁轨问他东都洛阳的事情.姜嗣宗自夸道:"我很久之前就发觉裴炎有点反常了.(嗣宗觉裴炎有异于常久矣.)"刘仁轨又问:" ...
-
前有房杜,后有姚宋(资治通鉴卷二一一之十三)
当时,姚崇自己在帝都没有住宅,平时就寓居在罔极寺中.后来他因身患疟疾向玄宗请病假,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源乾曜上奏言事时,每当他的回答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就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