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丨思的经验之符号

本文节选自:《思的经验》

作者:[德]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陈春文

内容简介:

《思的经验》列在《海德格尔全集》第13卷,收录了马丁·海德格尔作于1910年至1976年间的35篇短章,这一卷的名字,直译应译为“从思的经验中来”,“基于思的经验来说”或“出于思的经验”。海德格尔的整个思想历程,从他发表的首篇作品到他的最后作品都集于本卷。从他1910年发表的写于家乡的第一篇作品起,就已经让他认识到,一个年轻人从这里已经无可挽回地走上了一条思想的道路,他很快就明白过来,这将是一条从来都不会有尽头的路。

把语言表象为清一色的符号,为语言在信息理论上的技术化提供了开端,由此出发设定的人对语言的关系被卡尔·马克思的要求以一种极为可怖的方式推向极致:管用的是,改变世界。

人们对现在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极端的非人性是不是还要高看一眼?是不是还要及时地加以承认?计算式思维的超强势力日复一日地越来越决定性地回击着人自己,并使人屈尊成为一种无节制的“程序化”模式思维的可被任意摆置的组件。非计算式的思想无以逃遁,它们统统被科学组织起来,并通过组建机构加以固定。

*

古希腊人的惊讶犹在,他们能够惊讶,是因为他们总能从让深居简出占先的方面来思,使有待言说的东西在它的浑然未开中就已经被洞悉到。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的语言——上场物之上场性的因筑而居,这种语言是等候的语言,它等候着,为的是在语言中恒筑地栖居。

在当今卖弄谈话和写作技巧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还能保护一种单纯的、有所负重的言说是至为艰难的。要听到这样一种在其中真正发生着点什么的言说是至为艰难的。

一切的艺术,一切的知与识,都将必须从群山与大海、天空与岛屿,从(已被谈滥了的)光与光所给予的任一有限的上场物,甚至从那种因为它的存在才使光—亮与幽暗成为可能的东西中原初地经验,在渊源处经验。

*

当今的黑格尔复兴——这种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断难再从辩证法这盘磨里掏出什么东西。这只是一盘还在空转的磨,因为黑格尔思想的基本立场,他的基督教一神学的后物理,已经被背弃了;因为唯在此一基督教一神学的后物理中,黑格尔的辩证法才获得了它的元素和支点。

问题依旧是,今天被视为首要的也是最终的现实性(这种现实性从前是被称做上帝的)的工业社会,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助推下,这就是说,在黑格尔后物理的原基中,从根本上说能不能被充分地思索透。辩证法的中介方法蜻蜓点水于现象(如对现代技术之在场的解释就是这样)。一味地靠机敏并不是通往对我们的思想而言还自行隐遁着的东西的路途。人即将面临的思想方式的革命,还没有准备好,对其进行一种公开的阐释的时机还不成熟。

辩证法是消弭追问的暴政,任何追问都被扼杀在它的网格中。

*

说合理与世界的合理化(去魅)本身就是某种理性的东西,这是糊涂见解,这种见解根本就不曾追问过理(Ratio)的渊源。

本文为北大公共传播转载

版权归作者所有

编辑 | 钟龙辉

图源丨豆瓣

(0)

相关推荐

  • “与现实生命思维性沟通” ——黑格尔与西方现代阐释学

    [摘要] 黑格尔认为存在整体的发展是合乎理性的,因而过去.现在和未来处在一种必然的逻辑联系之中,这种历史性是黑格尔思想的核心特征.伽达默尔认为,在有关理解本性的问题上,黑格尔这一思想洞见超越了施莱尔马 ...

  • 李龙 | 本雅明的“当下性”思想与第三种现代性

    代       现 本雅明的"当下性"思想与第三种现代性 李龙 | 文 思想                        性                          本 ...

  • 黑格尔辩证法形成的意义

    内容提要: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事情本身的过程,是一种演证法,一种有机的-历史的动态逻辑,而赫尔德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刻的意义.通过黑格尔与赫尔德之间的一种溯源性研究,可以发现赫尔德哲学思 ...

  • 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片面定向的检讨

    作者: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内容提要:重建当代形而上学的前提是对形而上学的发源地进行一番重新检讨,这种检讨在今天必须是建立在中西形而上学的比较之上的.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开端亚里士多德那里,一开始 ...

  • 哈贝马斯:论哲学、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哈贝马斯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年6月18日- ),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 ...

  • 海德格尔丨不幸才是人生最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人,诗意的栖居 [真理的本质是非真理] 在作为整体的众在者中间,出现了一个敞开的地方.其中有澄明,有光亮--这一敞开的中心,不是被在者包围着:相反,澄明的中心,就像罕为人知的"无" ...

  • 《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爱和思的故事》

    两个人双双坠入危机四伏的爱河,伴随着爱冲的流淌,一条冒险的思想道路也一并开始了,正是这条思想道路的引领,他们分分合合,却彼此终身不能脱掉干系.1927年,海德格尔以他的<存在与时间>扬名世 ...

  • 海德格尔:建,居,思 | 西东合集

    孙周兴 译 在本文中,我们试图对栖居和筑造作出思考.我们这种关于筑造的思考并不自以为要发明建筑观念,甚或给建筑活动制定规则.我们这种思想尝试根本不是从建筑艺术和技术方面来描述筑造的,而是要把筑造纳入一 ...

  •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考:诗与思,艺术与家园感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述评之二 [中国在电影.电视,特别是新媒体艺术如直播.快播.自拍.短视频等方面的新探索,加快了艺术创新的步伐,推进了中国艺术的国际化进程,也加快了中国与国外在艺术理论界的交流与研究 ...

  • 刘万瑚 | 古希腊哲学视域下的海德格尔技术之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古希腊哲学视域下的海德格尔技术之思 刘万瑚 | 文 作者简介 刘万瑚,1986年生,浙江温州人,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象学.古希腊 ...

  •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

    海德格尔逝世的1976年,以反中心.去本源著称的解构主义,正在欧洲大陆和美国流行,西方哲学终于以反对自身的方式,走向了终结.解构主义之后出现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新女权主义思潮,是后结构哲学在具体 ...

  • 海德格尔:建,居,思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9.26-1976.5.2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建,居,思 文|海德格尔 译|孙周兴 在本文中,我 ...

  • 郑汉根丨海德格尔的“无”

    虽然<存在与时间>被看作海德格尔的代表作,但是毕竟是他早期(1927年)的作品,其思想的发展并未成熟.他写于更晚的40年代的<形而上学是什么>,体现了其思想基本成熟时期.所以笔 ...

  • 海德格尔的“天命”之思

    内容提要:"Geschick"(天命)问题在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处于一个核心位置.此问题事实上与"存在问题"具有最内在的关联.因此,通过对海德格尔思想中天命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