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勇 | 邓州风物志之 梦里依稀农民泪  (7)

邓州风物志之

梦里依稀农民泪(7)

文|张书勇

7

穷困造成封闭,封闭孕育愚昧,愚昧推进穷困……这是一个很难走出的循环怪圈。

在当年的邓州农村,由于没有更多的交易需求,围绕一座集市的数个乡村便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生态系统,生活在这个系统内部的人们有时不必借助货币的职能,几乎不和外界发生联系,仅只通过原始的“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即可完成卑微的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任务。正因如此,很多农民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距离本村三五十里地更远一些的地方,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村妪,去往十里之外的镇上赶一次集回到村后便足可炫耀数月。于他们而言,县城远在天边,省城想都不敢去想,天安门城楼更是个只在梦中才能看到的闪闪发光的神圣殿堂;火车爬在地上就跑那么快,如果站起来那还了得,肯定是跑得就连闪电也追不上的;县电视台漂亮的女播音员必是县委书记的儿媳妇,因为她的漂亮只有县委书记的权势才配得上;村里发生鸡毛蒜皮的一件小事,竟可唾沫四溅、津津有味的谈论十天半月。他们抬头,头顶只是巴掌大的那么一片天空,他们迈步,脚下的土地已早层层叠叠的布满了他们的脚印;他们就象村头磨房里那头蒙了眼睛牵着磨杠的老驴,走啊走啊走啊走啊,走了一辈子,却始终没能走出过磨房半步……

三十多年前,在我所生活过的村落里发生了这样一件说小不小、说大不大的事情:就在远远近近的农人们噼里啪啦的燃响鞭炮、兴高采烈的迎接新年时候,却有一自外地回乡的工作人员严正指出:你们的年提早过了一天!什么,这不可能,这怎么可能?周围几个村落的农人纷纷翻出日历,日历上面写得完全明白无误啊。于是一伙年轻人就走出本村,一路打问下去,行约三十里后,果然发现那里的年延后一天。——这是怎么回事?查问之下,原来竟是本乡集镇上出售的日历印错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日历,结果把年都给过错了。在那样的年月,经济上的穷困,信息上的闭塞,什么样荒唐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啊!

由穷困而封闭,由封闭而愚昧。在当年的邓州农村,在千千万万农民的思想深处,最终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处世哲学:

一种是不思进取。咱穷他也穷,咱饿得肚子咕咕叫,他未必就顿顿吃蒸馍蘸白糖,咱冻得弓腰缩颈清鼻涕流出老长,他未必就日日穿皮袄披大氅,咱住得破院落烂瓦房下雨时候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屋里还下,他未必就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好吧,既然大家都穷,那便老老实实的安于现状吧,螃蟹过河随大溜,天塌下来压大家,又不是咱一个人咱一家人这样;何况……毕竟要比爷爷和爷爷的爷爷那时候强多了,何况……出檐的椽子先烂出头的鸟儿先死,先富起来并不一定就是好事(这教训不但咱有过,很多人都有过),更何况……家财万贯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夜眠不过三尺呢!这种人虽也起早扒黑的劳作着,节衣缩食的生活着,但却遵循的是“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的处事原则,只要做到“人不欠我,我不欠人”、“寒时有衣,饥时有食”就可,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改变现状,改变命运,只是随波逐流浑浑噩噩的度着时日,半饥不饱半寒不暖的捱着岁月;一旦有了点威势,便忍不住的要将他人欺上一欺,一旦遇上点创新,便忍不住的要跳上前去嘲他一嘲……

又一种是挺倒挨捶。在当年的邓州农村,这叫“仰扳脚尿尿,尿哪流哪”,又叫烂泥附不上墙,还叫竖不起来的井绳。既然穷,那就索性弄得更穷,信马由缰,破罐破摔,于是整日的东游西逛,跑烂鞋跟,焦麦炸豆的天气坐到荫凉地里看蚂蚁上树,油瓶倒了也懒得伸手去扶,裤裆烂了也懒得动手去补,鼻涕流过河了再使劲的吸溜回去,能坐的时候决不站着能躺的时候又决不坐着,责任田里的草长得比庄稼还旺,收获的粮食并不比播下的种籽更多,公粮不缴,税赋不纳,义务工也不出,——不是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吗,我如今裤子都没得穿了你还能把我怎么样?我左右不过是个农民,你还能把我降级当个副农民不成?实在没饭吃没衣穿了就双手拢袖,缩颈夹膀,踅踅摸摸的蹭完亲戚朋友家的门,又蹭村长组长家的门。你若问他为什么混到这步田地,他答“嘿嘿,我穷嘛!”你若问他为什么弄得这般精穷,他答“嘿嘿,我懒嘛!”你若问他下步打算怎么办,他答“嘿嘿,不是还有救济粮嘛!”你若告诉他救济粮是救急不救穷,象他这种有劳动能力但却不肯参加劳动的人根本不在救济范围,他便将唾沫涂到眼角,然后解下裤腰带跳脚嚷嚷着要在你家的门框上挂肉帘子,嚷嚷着他吊死后老婆归你养儿子归你养,七十岁的老爹八十岁的老娘也归你养……

在当年的邓州农村,抱第一种观念的人占绝大多数,是乡民中的主流;他们过着“人家骑马咱骑驴,后面还有个担挑的”的不上不下、不前不后的生活,饭吃得下,觉睡得好,思想保守,目光短浅,骂着不走,打着倒退,头天晚上挨一锥子,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才感觉到疼痛,抱残守缺冥顽不化,满足现实不思进取,常对新生事物持以抵制态度。持第二种观念的人,则被称为“懒汉”、“二流子”或者“软废物”,“国要亡净出些白脸奸臣,家要破净出些浪荡游子”,这里的浪荡游子说的就是他们;尽管一个村里也就不过那么三两个人,然而“一个老鼠坏锅汤”,正是他们这种“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做法带坏了村里的风气,败坏了村人的形象,这种人实在不值一提。

《梁书·范缜传》中,有这样一段名言:“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入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出?”根据本文作者的浅薄理解,并采用一种迷信的说法,那就是芸芸众生在灵魂自天界投生凡胎之前,原本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同发一枝,俱开一蒂),只是由于偶然的机缘(随风而堕)才会有的降生城市,有的降生农村(自有拂帘幌坠入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降生城市者衣食无忧而受人敬重,降生农村者衣食无着而遭人鄙弃,从此有了高低贵贱的差别。这正如同一座山上开采得来的石块,尽管质量和性能全无异样,但却因为工匠的摆布,有的被雕刻做了神像,有的被修砌进了茅厕,那雕了神像的便高踞殿堂,享尽人间香火,受尽善男信女膜拜,而那砌进茅厕的则困居厄境,遭尽恶臭折磨,看尽鄙夷歧视脸色。——石头原本无错,有错的只是匠人,人生原本无错,有错的只是冥冥之中看不见的摆布我们命运的那只巨手!

第三种人所持的处世观念便由此衍生。他们从来不肯妄自菲薄、自怨自艾的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的命定说法,他们从来不会异想天开、守株待兔的期望“天上掉下馅饼来”或是“世上能有免费的晚餐”,他们的论调是我承认我出身农村,经济拮据处境困窘,我也承认你出身城市,经济宽裕养尊处优,然而这不过是命运的偶然安排而已。大家都是人,在灵魂上谁也并不比谁更低贱,在智商上谁也并不比谁更低下,凭什么生在农村的就该吃苦受累,低人一等?凭什么生在城市的就该养尊处优,颐指气使?不行,得努力扭转现状,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最终使得农村人能够昂首挺胸、不亢不卑的站立在城市人的面前。不是有句话叫“天道酬勤”吗?不是有句话叫“付出总有回报”吗?只要努力,上天就总会看到,只要奋斗,收获就迟早总会来到,只要努力只要奋斗,就迟早总会达到目标实现理想。于是就努力就奋斗,生命不止,努力奋斗不休……

当然他们的努力不是盲目的努力,他们的奋斗不是盲目的奋斗,一切都既有目标又有规划,既有宏伟蓝图又有精细环节,步步为营循序渐进,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当然他们的事业也并不一帆风顺,而是曲折的破浪式的前进着,有时可能四面楚歌,有时可能身陷绝境,有时甚至可能一败涂地万劫不复。但他们吃得大苦享得大乐,胜不骄傲败不气馁,对情势有着超常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对事业有着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耐性,他们“不到长城非好汉”,他们“不见黄河心不死”,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正是在这种理想信念的激励下,在这种干劲豪气的支撑下,他们才最终实现了既定的目标,登上了梦想的舞台。这种人在农村是佼佼者,是领头雁,即便到了城市,他们也能于四面重围中杀开一条血路,高居鳌头独领风骚。因为有了他们,农村才会发展,才会进步,因为有了他们,农村人才会不被鄙视,才会受到尊敬!(未完待续)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  张书勇,男,汉族,1972年生,现工作于河南省邓州市委宣传部,业余时间专心进行文学创作,已出版有中短篇小说合集《桃花流水美人》、长篇历史传奇小说《大宋风云录之萁豆劫》。其中中篇小说《拯救白玉兰》已被改编成电影并拍摄完毕,中篇小说《兰秀的女人生涯》亦被改编电影,将于近期投拍。

Dec. 25

2017

《邓州风物志之 家 故园 老地方》为张书勇新近创作的一部全面解析邓州风土民情、风物特产的长篇叙事散文,是了解邓州、追忆邓州的最佳文选,其上部30万字已经全面完工出版,定价为60元,欢迎订购。联系微信:zhangshuyong72101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