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厥(胆道蛔虫病)
相关推荐
-
脏厥与蛔厥的鉴别
第338条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 ...
-
胆道蛔虫病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概述] 胆道蛔虫病是由于肠道蛔虫上蹿钻入胆道引起的常见急腹症,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以中上腹剑突下区阵发性剧烈绞痛,痛引肩.背.恶心.呕吐甚至四肢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 本病属于中医学"蛔厥& ...
-
肠蛔虫病是什么 并发症多中医治疗较温和
肠蛔虫病是什么呢?有什么样的症状呢?肠蛔虫症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发作时病人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 ...
-
【群医话名方】乌梅丸,你会怎么用?
乌 梅 丸 一.概述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原方用量: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用 ...
-
『诊疗手册』实用中医诊疗手册 → 蛔厥(胆道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属于中医的"蛔厥".汉·张仲景首论,为寒热错杂证.蛔虫,<黄帝内经>称长虫.蛟蜕.<素问·咳论>日:"胃咳之状,咳而吐,吐则长虫出.&q ...
-
适用于小儿胆道蛔虫病
[处方]香醋30-50克,冷开水30-50克. [制法]把香醋对入等量冷开水,备用. [功能主治]适用于小儿胆道蛔虫病.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年龄大小,每次顿服香醋饮约30-50克. [摘录]< ...
-
蛔厥病腹痛案 – 经方派
<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 ...
-
『常用便方』外科: 治胆道蛔虫病便方系列
治胆道蛔虫病便方胆道蛔虫病,以突然阵发性上腹剧痛,绞痛时伴频繁恶心呕吐或吐蛔虫为主要特征,系蛔虫经十二指肠乳头钻入胆道所致.方1[组成]生姜适量.[用法]捣取汁,每服10 毫升,温开水冲服,开始半小时 ...
-
胆道疾病-胆道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 一.病因和病理 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由于饥饿.胃酸降低或驱虫不当等因素,蛔虫可钻入胆道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蛔虫病 蛔虫将肠道的细菌带入胆道,造成胆道感染,严重者可引起急性化 ...
-
巧用乌梅丸治蛔厥
巧用乌梅丸治蛔厥 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松馆之女,已出嫁有年,忽苦胸痛,回娘家调治,愈治愈剧,甚则厥逆.痛时咬卧处橱门铜环,邀余诊之.诊其脉,乍大乍小,舌红唇红. ...
-
柴前连梅煎的临床应用:蛔厥
导读:柴前连梅煎见于吴鹤皋<医方考>,具有宣肺通阳,疏肝滋阴,清热敛降的功用.主治留邪滞气,寒热错杂,郁火伤阴所引致的病证.后世医家以之治疗劳风咳嗽,"用之神效".作者 ...
-
乌梅丸组成: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炮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功用:温脏安蛔。主治: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
乌梅丸 组成:乌梅 细辛 干姜 黄连 当归 炮附子川椒 桂枝 人参 黄柏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