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之狼:习惯性积累关键词(无图)
我记得我刚出社会那年,买了很多书,不过,很多都是看了两页,就没有看了,因为我觉得看书能够发财,我还买了一本《李嘉诚自传》,如今的我,除了历史书籍和国学经典,很多外文书籍已经提不起一点的兴趣,更多的是喜欢听黄家驹的歌,边听边喝酒,有点淡淡的忧伤…
老生常谈的故事,没有人重视,稍微带点玄学色彩的故事,大伙都把耳朵竖起来瞪着你,就如同我刚接触服装库存行业的那会,我以为同事有啥赚钱的秘密,其实压根就没有。每天不断的加服装群,换服装群,买服装群,然后发广告,每天就是循环一个动作,加群买群换群。他每天就能够发样品,出单,卖出衣服,带客户来库房看货。每天加服装库存群,五湖四海交易群,库存群,广州服装群,青岛服装库存群,苏州服装库存群。他一年到头就只循环这个动作,有四五个微信号了,有七八百个QQ群了。
他赚钱了,他出单了,干了两三年,他上东阳4s店买车去了。
其实互联网很多项目都是通过杂交的,要么用软件搞定的,要么通过百度杂交的,要么通过案例杂交的,只是我们处于什么水平,才能够看到什么案例?
现在我是不揭秘同行的,也不会去辱骂同行,稍微有点能力的人都懂。道路分两边,天黑天光各走一边,抬头不见,低头见。没有人是永远的敌人,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大吉大利,谢天谢地。
最近也有很多老兄,复制粘贴我的文章,我也无所谓,赚钱就行,反正我也在互联网上混不了多久,两年之后,我也不太喜欢写文章了,毕竟年纪大了,对于看得着的东西,都习惯性敬而远之。
我说我踏踏实实做点事吧,不再去走捷径了,看看书,写写字,锻炼锻炼身体,就只循环这一个点,是不是能够坚持三年5年乃至10年?
为啥史玉柱,从头到尾就在那两身红衣服?为啥扎克伯格从年到尾还是那两套短袖衬衫衣服,为什么周鸿祎,还是年年到头,都是那两套红色翻领衣服?
是不是我们每天太注重自己?是不是我们每天都在追求虚无缥缈的玩意?是不是我们在三十岁之后,还是无法理解啥叫断舍离,减法系统?
很多人觉得我二,像个傻子,只不过我一直都是一个笨家伙,只是真正明白什么叫大道至简,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
人生只有经历过大起大落,才能够写出杀气腾腾的文字,如果一辈子抠抠搜搜,他是永远无法掏出一个鸟蛋的。以人为本,生生不息,不变就是变,在不变当中寻找变化,这就是我如今的生活。
就如同开公司,必须去看法律相关的知识,无论你做任何行业,都必须多去买两本法律咨询相关的书籍。我们能力低的时候,没有人惦记着,当我们公司大了,收入高了,总有一些莫名其妙,处在暗处的人儿,找个法子把你搞了。
如果我们去收别人的礼物,能够照单全收吗?是不是全部都要?全部都揽过来?是不是能收一辈子?
太过贪婪的人,最后还是得掉入茅坑,哪怕最终爬出来了,还是浑身一身臭。
现在我在互联网,有很多人去问我一些问题,能够回复的,我都会尽量回复,对一些问题,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不做太多的回复,并非我的理论高深,并非我高冷了,像只妙蛙种子,做个天涯孤客,只不过我以前得罪很多人,却忽然不知。还不如谦虚的说,不好意思,您问问其他人。
南怀瑾老先生讲易经,讲金刚经,在讲台上讲究一个字慢,讲究一个字懒,懒洋洋地智者,长期积累了非常多有干货的价值,写了非常多的书籍。他老人家一辈子在研究国学,传播国学,他啥也不接触了,啥也不涉及了,就只深耕于中国古典文化,我们所看到的弱,就是强。
我平平常常,安安静静,平平凡凡,就是锁定一两个关键词做循环,就行了。
如果我们一辈子在电子厂打工,那么只需要头脑简单,老板叫做啥就做啥,不需要去思考问题,出不出单,老板都会给你发钱,只要你来打卡上下班就行了,混着呗,领工资呗。干多干少一个样,偷奸耍滑一个样,油嘴滑舌一个样。当个和尚撞撞钟,很多人一辈子都处在围城之中。
我没有改变啥,就是习惯性地琢磨,别人说腻了,我还是在琢磨,别人说你没啥本事,我还在琢磨,我喜欢毛爷爷所讲的那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共勉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