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才子为姑爷爷作传 武威帅哥升职记 冯太后与他暧昧

诸位看官,最近小子看一类文章颇有意思。那就是有人提出《魏书》是二十六史里的唯一一部秽史。

看到这里有人就会说小编你文盲呀,明明是二十四史,你硬说是二十六史。以为是英文字母呢。然而事实是中国的所谓正史确实和英文字母一样多。二十四史加《新元史》与《清史稿》是为二十六史。当然《清史稿》是唯一一部前朝遗老所著的作品。自然被目为秽史。另外部分明粉认为《明史》为清朝篡改过于严重。也目为秽史。所以说《魏书》为唯一秽史怎么都显夸张。其实在我看来正史未必真,秽史未必秽。读历史要有双善于拣择的慧眼。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还原真相。

当然写这类文章的人最终都为《魏书》翻案了。因为认为《魏书》为秽书。本来就不是学界的主流。最近小子读钱钟书之父钱基博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学史》,提到北朝文学时,提到了魏收与其所著的《魏史》。自古文史不分家,事实上史学家的地位大概是要比文学家还要高一筹的。史学家著史大都是有些文采的,而文学家未必精通历史。尤其钱基博先生这样的老派学者。小说都算不到文学里面的。其所著的文学史里面有八股名家,而无小说作家。这让吴敬梓,蒲松龄等黑八股为乐的不第文人情何以堪呀!而编著史书的史官文学功底都很深厚的。所以史学家入选文学史很自然的事。

然而魏收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又很尴尬。其是被选在温子昇这个条目中,而同为北地三才子的邢劭与他只列附录。当然这种排名是按齿序排名。不是按文学成就排的。可能当时没有北地三才子之类的说法吧。感觉像是给绿林好汉排座次的叫法一样。不管咋说,钱老对《魏史》的文学成就还是相当肯定的。他说:【而序论辞气铿訇,出以反复低昂,尤使人精神振发,兴趣悠长也。】

而在这之后他话锋一转,提到了史学界《魏书》秽史论的观点:【惟时论不以为允,谓“收祖宗姻戚,多被书录,饰以美言。”而有秽史之目。】而对于一种观点的反驳只需要一个反例就足够了。钱基博老先生的反例非常有力:【然寻《魏书.恩幸传》首列王叡,其子椿即收之姑父,而传称“魏抚兄子收,情同己子。”乃不以旧恩典曲回史笔,直道如此;纵被收录,岂必美言。而互考诸书,参证所记,亦未甚远于是非。】

这里钱基博老先生用一个魏收将其姑爷爷王叡列为《恩幸传》之首的例子,就很好的反驳了史学界所谓魏收“收祖宗姻戚,多被书录,饰以美言。”的不实指控。《恩幸传》和《佞幸传》差不多。里面的人物都是宠臣,不是靠真才实学坐上位子的。说起这个王睿,祖籍也是我们甘肃的,其祖上曾做过皇凉武穆帝的参军。所以算起来是武威人。凉亡之后内迁,到他这一代以占卜为业。自古金皮彩挂,以金为首。都是耍嘴皮子为业。

而王睿不止嘴巴甜,长的也是:【姿貌伟丽】。不知咋的,就结上了东宫太子拓跋晃这条线。太子一看这小弟弟长的这么漂亮。有没有讨论三扁不如一圆的深奥哲学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总之后来拓跋晃后来做了皇帝,是为景穆帝。而这位王叡也因此鸡犬升天。最终做到了中山王。而他去世时年仅四十八岁。史书的记载很有意思。【文明太后亲临哀恸】这位文明太后就是著名的冯太后。历史上记载这位太后面首并不少。而王睿长的男人都爱,如狼似虎的冯太后守着这么一位帅大叔。不发生点事才怪了。而这位帅大叔死后,冯太后恐怕要寂寞几天了。

而这样一位人物,最终被他的好贤侄孙列入史官。浓墨重笔的写了出来。如果不是魏收秉笔直书,我们还不知道他的姑爷爷有这么精彩的故事。这恐怕就是史书的魅力吧。

转发加关注好运连连转

九零超哥如是说

侃古论今道风云

预知天下兴亡事

订阅!

微信号superman19195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