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藤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
这是一首广西民歌,准确点说是一首广西情歌。
很惊异,这首情歌是产生于什么样的背景下的。在古代广西属于百越,被认为是“化外之地,瘴疠之乡。”其实广西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文明,只是在中原文明的不断传播过程中渐渐融入到了中原文化当中。
尽管广西有很古老的文明史,但在那些崇山峻岭中,茫茫苍苍的十万大山中,原始的野性依然生机勃勃。
这首情歌的四句词就是生动的体现,粗犷而豪放。
我想在广西那“十万大山”、“九万大山”和“六万大山”中,藤缠树是司空见惯的事。以至于“入出看见藤缠树”,出山又看见树缠藤,是剪不断,理还乱,纠缠不清的事。所以就藤死树生,树死藤生,出现了“死也缠”和“缠到死”说不清也道不明的纠缠。
藤缠树是一种本能,或者说是一种生存需求,我不知道藤离了寄生的树能不能生存,这个问题需要植物学家去做确定的答复。但即使能生存,也一定不是非常有质量的生活了,一定是一种萎顿而不适意的生存,是一种憋屈的生命形态。
从另外一些植物可以看出来藤本植物,有攀爬的和没有攀爬的生长环境下长势截然不同。比如像黄瓜,上架的黄瓜个头大,产量多。不上架的黄瓜个头小,产量少。
藤虽然有攀爬的本能和需求,可树本没有背负藤的责任,竟至于被纠缠至死。“斯人也,而有斯命也。命亦夫?”这是孔子叹颜渊命运不济早死的感叹。被后世尊为“复圣公”的颜渊尚有此叹,作为一棵树更应当乐天应命随遇而安了。
何况大千世界中有多少俊杰雄才,不是攀附青云之士才能大显身手、一展抱负。
太史公说:“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名愈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伯夷、叔齐虽然贤德,是因为孔夫子的称颂才名声远扬。颜渊虽然好学,是因为受到孔子的表扬而声名显赫。至于那些洁身自好隐居山林的人士,志趣爱好和他们一样,可默默无名,没有人知道,可叹啊!还有那些街头巷尾想要砥行砺志的人们,若不能攀附德高望众的大人物,谁能知道他们啊?
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后说,我只所以能打败项羽夺得天下是因为我得到了张良、萧何、韩信三个人才。
刘邦说的没错,张良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萧何能镇国家,抚百姓,让军队衣食无忧。韩信能带领百万大军,攻必取、战必胜。
三个人虽然是人杰,但如果没有遇到刘邦,会是什么样的呢?
张良是韩国贵族,韩被秦灭亡后,张良立志要为韩报仇。虽胸怀大志、腹有良谋,可别人都不理解他的谋略。唯独见到刘邦才遇知音,一拍即合、言听计从。
萧何是秦时沛县小吏,虽然干练但实在是微不足道。沛县举事时,大家推举他为首领,不敢担当,最后才让刘邦带头。若非刘邦他也难成大器。
韩信虽是千古难得一将才,但在项羽手下始终没有用武之地。投奔刘邦后,刘邦拜为大将,攻城略地屡建奇功。
张、萧、韩这汉初三杰也无非像藤一样,若非攀附刘邦这棵大树,怎能建立如此的丰功伟业。
大参天,藤萝依附。大树赞美藤萝秀美壮丽,藤萝明白秀丽依托于大树的支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