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樊迟问知问仁(6-22)

孔子思想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直接面对现实,以人生为中心,以治理为目的,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本章就对“智”、“仁”等重大问题,用浅显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道理。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知(zhì):同“智”,明智,聪明。
务:从事、致力于某事。
民之义:人之义,合乎道义。
远:远离而不至于迷惑。
先难:遇到困难时站在前面。
后获:遇到收获时站在后面。

樊迟问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使老百姓致力于做符合道义的事,敬重鬼神却不迷惑于它,这可以说是智了。”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仁德的人遇到困难时冲在前面,得到收获时站在后面,这可以说是仁了。”

樊迟自幼家境贫穷,懂种田,读书十分刻苦。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孔子为师。他求知心切,先后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慝、辨惑”等。他善于谋略且具勇武精神,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以其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他建议冉求带头,冉求采纳其建议,鲁军大获全胜。

关于“智”,孔子认为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着眼于现实,为政者应从人间世事入手,以仁德引导老百姓践行道义,树立核心价值;另一方面着眼于信仰,为政者应从思想观念入手,以理性引导老百姓敬而远之,对鬼神之事不迷信、不否定,树立正确观念。

关于“仁”,孔子也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阐述。一是遇到困难险阻要冲锋在前,二是遇到胜利果实要甘居人后。通俗地讲就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文雅地说就是后世所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樊迟兴趣广泛,曾向孔子问“学稼”和“学为圃”,这和孔子“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相悖,曾受到孔子的斥责。也许孔子一度时期觉得樊迟天资不够,所以,每当樊迟发问,他都以通俗的白话给予浅显易懂的回答,可能正是以“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的方法施教。

事实证明,正是有了孔子的循循善诱,从最基本的道理入手,樊迟渐渐悟“道”,成就仁德之根本。樊迟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同闵子(名损,字子骞)和宓子(名不齐,字子贱)到棠地(今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境内)办学,在济水一带传道授业,深受时人敬重。后在广泛推崇儒家学说的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获赠“樊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益都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的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