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 修复

  • 古典赏石  2019-09-30
  • “可能我前世木工活没做好,
    所以这一世,
    要继续整修老房子。”
    他开玩笑说。
    28年来,他花费数亿元,
    收藏了400余套古宅。
    谁能想到,
    这些雕梁画栋全部来自一个人的收藏。
    他是秦同千。
    从八扇清代花窗到屏风、
    门匾、踏床、圈椅、梳妆台……
    他经常成批购买,没几年就收了上万件。
    为了让古宅复建,
    他又买地、找匠人,咨询专家。

    第一栋是晚清民居,都快坍塌了,主人要拆掉盖新房。他用30万把民居买下,又花费大力气运了回来。

    起初也只是想着收藏几套,等退休以后复建起来,自己做个园子,和老友聊聊天、喝喝茶,悠闲的养养老。

    收藏多了,越来越了解古宅之后,秦同千开始有了使命感。这些凝聚先人智慧的古建筑,应该传承下去,不能被随便拆掉。

    他更卖力收藏古宅。一趟趟往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甚至是福建的乡下跑,四处搜寻古宅的线索。

    谈妥的古宅,
    一砖一瓦,一柱一椽,
    零散的拉回来。

    一堆堆标记好,放在专门租的大仓库里。一堆就是一套古宅。

    在家乡绍兴,秦同千有两处仓库。一处是过去的部队库房,装满之后,他又把一所空置的中学校租了下来。

    他不觉得累,相反还觉得,是件“壮阔”的事情。“我觉得这个东西,我可以保护下来了,就很开心,浑身充满力量。”

    而这时候,古宅收藏开始风靡起来,转手卖到国外便可赚高价。也有人向他出十倍高价购买,但都被拒绝了。至今一件也没有转手过。

    古宅的价格水涨船高,光一个石雕门楼,就花了118万。他有点吃不消,不得不放慢收购的脚步。

    古宅的价格水涨船高,光一个石雕门楼,就花了118万。他有点吃不消,不得不放慢收购的脚步。

    他决定打造成古宅群落,让人们到古宅中起居饮食。“想老房子活着就必须使用它,不然很容易就倒塌腐烂。”

    复建的地方也不能随便找,万一过段时间又被拆掉。2008年,他花1亿多,在会稽山下买了块地。

    这块地有山有水,自然风景秀丽。而且由于位置的原因,被规划或征拆的几率不大。古宅有望在这上面,永久保存下来。

    秦同千专门组建了古建修复团队。找来几百位技艺精湛的工匠,一点点对他收藏的古宅零件进行修复。

    上海青浦区朱家角,秦同千收藏的最大古宅“五凤楼”,和一幢晚清戏台,也按照原样复建成功。

    从兴趣开始,
    到给自己背负,
    这么大的使命,
    并将它坚持下来。
    很多人佩服秦同千
    ,也很多人误会他,
    但没有人了解,
    他承担的压力有多大。

    他的主业还算成功。但是主业赚的家当,几乎全部被他投入到古宅里面。从收藏到维护,再到修复,和最后的复建,至少花出了6、7亿。

    他用身家换来的经验,给古建、古城的保护,提供了一个,引领性的启示。中国社会对“老东西”的,轻视、丢弃,渐渐成为过去式。人们已经在反思和回归。

    正如秦同千多年来,
    坚定不移地信念:
    “中国人一定会觉醒,
    中国的东西是好东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