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47,48)

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刘晓林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字意双解:

足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观望窗外就可以知晓天体(自然)运行规律。一般来说,人(包括思想)“行走”越远,他知道自己所懂的越少。得“道”的人能够静知天下,不用观看事物就非常清楚(它们的一切),不“为”就可以有所成就。

旁注: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不是一般的秀才,他要得道才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对于此句人们认识多有分歧,主要有:1、没有修身基础的人而向别人索取知识时所获越多,疏漏越多。行得越远,精神信念失去越多、智识越少。《淮南子》对“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解释为“不可使精神外泄”。 2、一个人如果着眼远处过多,则对眼前的事就会有所忽视。1、2的认为都可以讲的通。就本章来说,我认为《淮南子》的解释最为恰当。

一个人坚守自己的“内心”、尽量避免与外界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很重要。““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是有道理的,但我们应看到这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强调。总体上来看老子,称其为伟大的唯物论者不为过。就《道德经》全篇来说,我认为如果着眼于主观的、个体的“小道”来理解《道德经》是偏颇的。因此,“一般来说,人(包括思想)“行走”越远,他知道自己所懂的越少。”作为对“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诠释当更为全面。在《道德经》中出现的“不为”多是顺应、掌握“道”后真正的“为”,并非无所事事!

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刘晓林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字意双解:

做学问每天要(注重)积累,探求道则是(得到)越少越好;当一个人觉得“道”越来越少,到最后甚至感觉仿佛没有时,(他已经真正得道了)。(君主)呆着就足以处理天下一切事物,国民都相安无事是治理天下的常态。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经常有事情发生,这样的君主当的实在是偶然!(怎么会长久呢?)

旁注:

生物学上对物种有科、目、纲等分类,生活中也讲以点带面。事实上,它们都是在阐述“大小多少”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使生活中的一切尽可能简洁,只有发现、掌握、运用“道”。否则,只会一味的增加“学”只会令你我的大脑膨胀。举一反三、纲举目张很重要,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更重要。

高明的君主(包括你我等民众)看上去无所事事却一切运行的井井有条。如果引申到企业上便是形成了你我心中公认默守的“制度”而不需要管理者了!每个人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管理者在与不在有什么区别吗?“无所事事”却又事事得以圆满解决,这是因为得道的结果。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本章继续表彰道,赞美道,告知统治者以道治理. 先贴下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 ...

  • 还原2500年之前《道德经》的原貌以及正确打开方式——全文【第497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道远 读者摘要: 一经展卷 感觉亲切非常 一气读完 爱不释手 上古唯心三观的完整脉络跃然纸上 ...... 道德经 "臻经典"以"去伪存真.破妄显真. ...

  •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七章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远,其智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此章名曰:有道则知 老子在这一章先说有一种人: 不出户,知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  不道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衿,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81,跋文)

    解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刘晓林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9,80)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刘晓林 原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字意双解: 和解大的怨恨必然很难彻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7,78)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刘晓林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损馀以奉天下?唯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5,76)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刘晓林 原文: 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3,74)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刘晓林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1,72)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刘晓林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字意双解: 知道的再多也仍然能认识到自己还有不知到的,这是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9,70)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刘晓林 原文: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7,68)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刘晓林 原文: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5,66)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刘晓林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德.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