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47,48)

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刘晓林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字意双解:
足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观望窗外就可以知晓天体(自然)运行规律。一般来说,人(包括思想)“行走”越远,他知道自己所懂的越少。得“道”的人能够静知天下,不用观看事物就非常清楚(它们的一切),不“为”就可以有所成就。
旁注: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不是一般的秀才,他要得道才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对于此句人们认识多有分歧,主要有:1、没有修身基础的人而向别人索取知识时所获越多,疏漏越多。行得越远,精神信念失去越多、智识越少。《淮南子》对“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解释为“不可使精神外泄”。 2、一个人如果着眼远处过多,则对眼前的事就会有所忽视。1、2的认为都可以讲的通。就本章来说,我认为《淮南子》的解释最为恰当。
一个人坚守自己的“内心”、尽量避免与外界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很重要。““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是有道理的,但我们应看到这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强调。总体上来看老子,称其为伟大的唯物论者不为过。就《道德经》全篇来说,我认为如果着眼于主观的、个体的“小道”来理解《道德经》是偏颇的。因此,“一般来说,人(包括思想)“行走”越远,他知道自己所懂的越少。”作为对“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诠释当更为全面。在《道德经》中出现的“不为”多是顺应、掌握“道”后真正的“为”,并非无所事事!
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刘晓林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字意双解:
做学问每天要(注重)积累,探求道则是(得到)越少越好;当一个人觉得“道”越来越少,到最后甚至感觉仿佛没有时,(他已经真正得道了)。(君主)呆着就足以处理天下一切事物,国民都相安无事是治理天下的常态。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经常有事情发生,这样的君主当的实在是偶然!(怎么会长久呢?)
旁注:
生物学上对物种有科、目、纲等分类,生活中也讲以点带面。事实上,它们都是在阐述“大小多少”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使生活中的一切尽可能简洁,只有发现、掌握、运用“道”。否则,只会一味的增加“学”只会令你我的大脑膨胀。举一反三、纲举目张很重要,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更重要。
高明的君主(包括你我等民众)看上去无所事事却一切运行的井井有条。如果引申到企业上便是形成了你我心中公认默守的“制度”而不需要管理者了!每个人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管理者在与不在有什么区别吗?“无所事事”却又事事得以圆满解决,这是因为得道的结果。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