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柴记(散文)

今日劈了一大堆柴火,足有千余斤,我特别感到有成就感。

柴火是为九十岁的老妈劈来做饭的。老妈吃不惯那些用电饭煲、高压锅煮的饭。老妈说:我一辈子只爱吃柴火煮的铁锅饭,那些电儿气儿煮的饭,米是泡葩的,一点没有香味儿。为了满足老妈的心愿,我就给她每月劈一次柴火,堆放着她自己随时随意的煮饭吃。

劈柴也是我喜欢干的活儿之一。十几岁起就在山林里进出砍柴,手板上早就是干茧厚厚,运用起柴刀斧子来真是得心应手。因此我把每月的为老妈劈柴的活儿当做最好的一次锻炼活动。

劈柴首先要将整根的粗大树木用铁锯子锯成短截,一截不要超过五十公分,长了短了都不好在土灶里加火。树木都是一预备好的干木头,扔在地上,发出“咚咚”的枯脆生硬的响声。一副被风雨冰雪磨损后的粗粝形象,表皮是岁月刻刀刻下的皱纹,好像还布满了干涩的胡茬,一截粗大的树木简直就是油画里的父亲,是那样地带有沧桑。

把树木架上“木马”。一脚撩起来踩住树干的一头,双手就配合着一前一后的拉锯,锯子发出“吱吱呀呀”的带有节奏的响声。随着这个响声,像雪花一样的木屑就飘落下来。如果是松树,还有一股很好的松香味儿,让你在充满香气的环境里舒服劳动。用手轻轻拂去断开树桩上覆盖的木屑,就会看到一圈圈明晰地树的年轮,这些年轮从树的圆心一圈圈展开,有的较宽,有的却很窄,那时那一年的生长环境给它造成的。当你锯树的时候,那些年轮就在向你诉说他一生的经历和磨难。我想一棵树从幼苗长成参天,也真是不容易,不知要战胜多少不测灾难。一棵树就是一个人,长大可真的不容易。树老了还要为人粉身碎骨,化为灰烬。这种奉献的品质是人难以具有的。

我仔细的观察了这棵大树的年轮,每一轮都是极不均匀的,那一年雨水充沛,阳光温和,树的年轮就饱满。到那一年雨水阳光不调和了,树的生计也就艰辛起来,要靠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勉强糊口,这一年就只有活得瘦骨嶙峋。年轮就是大树自己给自己写的生命成长日记。

锯好树段,接着就劈。先把树段竖立起来,蹬开马步,操起斧子将其分解。马步要蹬好,不要双脚并得太拢,那样万一斧子劈空,就会伤到自己的脚或身体其他部位。我的那柄劈柴斧足有八斤重,一般围圆在200厘米的树段,我一下就可以将他劈开。劈柴时,我提起斧子,先深深吸一口气,将斧子举过头顶,瞄准树段的忠心点,勇猛地劈下来,那时节只听呼呼风生,斧子尖头钻进树段,随着一声碎裂的响声,树段一分为二,在一分为四或者更多了。一边劈,一边将劈好的柴火堆积起来,形成一道柴墙。此时,我举着斧头,就像古代大将在百万军中斩杀敌头一样的畅快淋漓。

劈柴是比较最费力的,但是也是最有乐趣的工序。这里要掌握技术。握斧子的双手不要握得太紧,因为有巨大的后坐力形成反弹,握得紧了就会把你的虎口震得发痛。如果劈时遇到树瘤,那还得多多地反复劈几次才行,因为树瘤特硬,一下几下都难以劈开。手把斧子捏得比较松动一点,反弹力就很轻,不会伤到自己,又节省了力气,还能把柴劈得均匀好看。一千斤柴大约要劈近万次斧子,没有执着的精神那是做不到的。

我一边劈柴一边想。人生也如劈柴一般,首先要执著专一的做事,把事情做到底。其次还要把握好运用斧子的松紧度。不可捏得太紧,太紧了就会失去劳动过程中的快乐。不如把心态放松,把眼界放宽,有节奏地舒缓进行。这样即使是艰苦的劳动,也有乐趣被你体验出来。

我把劈出的柴火又抱到土灶边,整齐的码好,让母亲顺手好用。母亲做饭时把一块块柴火送进灶膛,燃起熊熊烈焰,铁锅里的米粒随着滚开的水上下起伏的跳跃,渐渐的又随着水的减少而成为干饭。这时母亲又把柴火熄灭,让灶膛你的余热将铁锅里的米饭闷成纸一般厚的锅巴。打开锅盖,满屋都是米饭的清香味,铲起一块锅巴,金黄黄的铮亮,咬一口,脆蹦蹦,香喷喷,嚼起来酥松软口。如果是闷新鲜的洋芋,那更是有一番别样的异彩。这些只有乡下的还处于困顿的小户农家人才能独家享到。我想老天爷也许还是有点儿公正之心,把柴火煮熟的饭菜香,至今还留在那不发达的乡村。

还是母亲总结的体验最含蓄。她说:用柴火煮饭,你要用心守护在灶膛边,把火后掌握好,太大不好,太小也不好,就像处理人际关系,太远太疏都不成,完全要靠自己拿捏准确,仔细把握。想不到,用柴火做饭,还蕴含有人生社会的哲理在里边。

我决心把每个月给母亲劈一回柴火的事情做到底,让母亲的晚年自始至终都充满乡土的原汁原味。

(0)

相关推荐

  • 舌尖上的徽州(67)长在树里的斗米虫(劈柴虫)

    舌尖上的徽州(67)长在树里的斗米虫(劈柴虫) 司马狂/文 今天<舌尖上的徽州>讲述的是一种神奇的虫子,我小的时候,经常见到大人们在劈柴的时候,遇到它,如获至宝一般,直接捡起来,丢进嘴巴里 ...

  • 繁星 | 汤罐杂忆

    遍身长满铜锈,黑黜黜的一只旧物件,又一次被摆放在光亮的地面上.这是一只用半毫米厚的黄铜薄板焊接而成的盛水器具.外形像透了20斤装绍兴老酒的陶瓷坛子. 这是从祖母手里传下来的老物件,已经一百多年了,搬了 ...

  • 火烧大锅

    堂屋有一口大锅.东屋也有一口.两口黑色的大锅像是房子里的两只静默的眼睛. 从锅里会发出许多声音.刷锅时铁铲撞击剐蹭到铁锅:高粱穗头扎在一起做成的锅刷摩擦锅底:烧开的水在锅里冒着团团簇簇的白花:盛饭时饭 ...

  • 『我醉乡土』王树淼丨从一把柴草看乡村巨变

    从一把柴草看乡村巨变 王树淼 今年农历重阳节前,一位从北京回家的老干部问我,你家做饭还烧柴火吗?我一听感到奇怪:"这年头,烧柴的老灶因对人和环境危害大,不是早就'下岗'了吗?"一句 ...

  • 平氏故事——炉灶伸出的火苗

    我的老家多年前大都是烧柴火的,只有极少数人家是烧煤炭的,即使烧煤炭,也是细小的颗粒,然后通过一个风箱不停地往里灌输空气而助燃,绝非山西这里烧的大块大块的煤炭.所以,拾柴火.捆柴火.挑柴火.烧柴火.出柴 ...

  • 【东方诗苑】高枫‖年轮(外二首)

    年 轮 人的年轮 都打印在脸上 深深浅浅 短短长长 多像一条条 岁月的河流 更像一圈圈 时光泛起涟漪 树的年轮都 埋藏在心里 不去看 也就不去想 不会愉悦 也不会悲伤 所以树比人 活得更长 幸 福 花 ...

  • 汐屏/砍柴

    我搬个凳子放在院子里,坐在那里看母亲劈柴. 其实村子里很多人都已经不烧柴火了,他们嫌麻烦,不干净,烟熏火燎的,还弄得锅灶都是黑漆漆的柴火灰.他们烧饭用的是看起来很先进很高级的电饭锅,炒菜用煤气炉.方便 ...

  • 当代小说‖【丫头】◆李国庆

    作者简介 李国庆,男,网名,桐河叟,安徽省广德市人,中学退休教师,副高,广德市作家协会理事.爱好读书与写作,偶有文字见诸平台与报刊.曾出个人文集<家乡那条路>. >  丫头  < ...

  • 原创|东篱乐园记(散文朗诵版)||作者:傲霜 主播:牛丹

    网络文学 | 文学交流 | 专注原创 原创作品朗诵版授权天美五星全网首发 文章阅读也可在微信读书上检索此文 东篱乐园记 作者/傲  霜 主播/牛  丹 编审/天美五星 东篱乐园记 作者/傲  霜 主播 ...

  • 清江记散文

    长阳清江.清江画廊.蜀山水碧蜀山青.是女孩儿小乔看见清江水时情不自禁吟出来的.八百里清江美如画,百里画廊在长阳.清江,这方圆百里最清的江呵,我们来了.是同事四十余人一起来的.都来自湖北江陵.江陵也,濒 ...

  • 识荆记(散文)

    文/坡度 昨天早晨我俩还在史家巷东的桥头扯淡,才在哑巴生煎吃过那里的包子,抽完他递来的这支我也递给他一支,这是一种必要的文化,男人间互致敬意,传达某种不必言喻的信息,这个办法简单而凑效.第二根烟还没抽 ...

  • 故 乡 的 记 忆(散文)•陆定良• •原创/作者:陆定良•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三江文学散文诗刊 三江文学 散文诗刊 陪伴您每一天          ·散文两篇· 故 乡 的 记 忆 ·文/陆定良· 我的故乡在遥远的黑龙江.她有一个偏女性的名字叫香兰,她有几个姐妹 ...

  • 散文||龙隐山记

    龙隐山记 中华大地真是藏龙卧虎,山名"龙隐山"的山还不止一座,今天说到的龙隐山,是位于咸宁通山的龙隐山. 龙隐山面朝富水湖,背靠隐水洞. 暮春时节,走在龙隐山上,穿行在林树之间,徐 ...

  • 945期|| 张妥系列散文:内蒙古行记(1)

    妥妥有话: 二零一八年八月上旬开始,妥叔用了八天时间去内蒙古避暑旅行.他们一行坐火车从西安到包头市,再从包头市到达茂旗,再从达茂旗到中蒙边境的满都拉口岸,返回达茂旗后又到了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从呼市 ...

  • 952期|| 张妥系列散文:内蒙古行记(2)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  诗经 妥妥有话: 二零一八年八月上旬开始,妥叔用了八天时间去内蒙古避暑旅行.他们一行坐火车从西安到包头市,再从包头市 ...

  • 959期|| 张妥系列散文:内蒙古行记(3)

    妥妥有话: 二零一八年八月上旬开始,妥叔用了八天时间去内蒙古避暑旅行.他们一行坐火车从西安到包头市,再从包头市到达茂旗,再从达茂旗到中蒙边境的满都拉口岸,返回达茂旗后又到了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从呼市 ...

  • 966期|| 张妥系列散文:内蒙古行记(4)

    妥妥有话: 二零一八年八月上旬开始,妥叔用了八天时间去内蒙古避暑旅行.他们一行坐火车从西安到包头市,再从包头市到达茂旗,再从达茂旗到中蒙边境的满都拉口岸,返回达茂旗后又到了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从呼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