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期待,say goodbye,这一别,已是廿三载。
本来说完林志炫,一般都会说到张雨生的。但昨天还是先按三大情歌说了。飞机晚点了,今天凌晨一点多才到家,六点起床就开始忙忙叨叨一整天,只是在下班路上刷了几个关注的公众号,才蓦然想起,昨天11月12日,正是张雨生的忌日。不过,我也本不爱追这样的日子的,晚一天再听雨生的歌也无妨了。
这首《我期待》就是张雨生嗓音优势和才华魅力完美尽显的一个作品。张去世后,飞碟的继承者丰华唱片还推出一个对唱版本,由张的师妹陶晶莹与之隔空对唱,更为感人,也是KTV挑战自我的必点曲目,更厉害的是有人能单独把男女声都唱下来了。
收录在我认为他最成功的一张专辑《卡拉OK·台北·我》中。当然只是我认为。多数张的铁杆歌迷肯定是推崇他那张绝唱《口是心非》(最近这张张雨生生前最后的作品又再版了,音质更好了,而且还出了怀旧的磁带版,比CD版贵多了,价格和当年比,倒挂了,当然更大的价值只是怀旧了,毕竟现在想找个放磁带的录音机也不容易了),确实很优秀,无疑是流行音乐艺术性的一个高峰,但个人而言对于我这样人文素养不够的人来说过于晦涩,旁征博引太多,又是莎士比亚又是庄子等等。
而另一方面非张的铁杆歌迷显然会更喜欢他的《大海》《一天到晚游泳的鱼》这样的歌,也很好,虽然只是飞碟公司成熟的流行音乐商业流水线上的高水准产品,尤其是《大海》更不是许多公众号以讹传讹说的是怀念他溺水去世的妹妹。但和张的形象声线都很配,再说没有这些歌打底,公司也不会一再给他创作的自由度。
从时间尺度评价一个歌手,还是要重复一下我的阶段划分论。张雨生的第一个阶段当然就是服兵役之前,主要是在翁孝良的工作室,我的未来不是梦打响,然后两张专辑天天想你和想念我再加一些合辑,还是校园学生的风格。退役后的《带我去月球》给人冲击太大只好回归市场,就是大海和游泳的鱼稳住基本盘,再以一张《自由歌》的新歌加精选自我总结了这个阶段。这张《卡拉OK·台北·我》则是站稳脚跟再出发的号角,猜测他和公司有个默契,就是商业化的和创作空间大的专辑间隔推出,接下来的《还是朋友》就平易近人多了,再接下来的《红色热情+白色才情》则一半一半,最后就是自己包揽词曲编的《口是心非》。
回到这张专辑,名字就很不合常规,解读也很多,包括张自己在唱片文案也解释了一大段,但感觉是敷衍公司的要求,他是想把答案开放给听者的。专辑的歌自然是不同于一般流行歌曲的,而且伴奏都比较长,下足了功夫,但其实这是和卡拉OK唱歌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不过歌确实很台北,充满了对这个城市的人文关怀,《动物的悲歌》的流浪狗问题,《我是多么想》的留守儿童问题,《永公街的街长》的空巢老人问题,等等,都是直面惨淡。不那么晦涩,没那么多引经据典,但在编排上也是匠心独运,数来宝,电台播音,歌仔戏,月琴,古典音乐都用上了。相对来说,内容和表达还是比较均衡的。后来总有些想在五六分钟的歌(这已经超出了4分钟左右易接受的长度了)里表达太多想法之嫌。
我一直认为《我期待》这首歌就是张雨生的“海阔天空”。次第渐进的弦乐,意志不断坚定,对过去say goodbye,不再瞻前顾后迂回试探,对未来充满期待,昂首阔步不留一丝遗憾,表达了同样“仍然自由自我,永远高唱我歌”的决心。和黄家驹一样,徘徊于音乐理想和现实之间,妥协,进击,再退一步,再进两步……直到两人的生命都停止在31岁。
Say goodbye say goodbye
前前后后 迂迂回回地试探
Say goodbye say goodbye
昂首阔步 不留一丝遗憾
比黄家驹更幸运的是,海阔天空之后,他还有施展才华的三年。几张专辑已经展现了无限可能,还有很多遗作在他去世大约十年后丰华整理出来,50多首都是录制了一部分的demo,更多的尝试,更悦耳更成熟,可惜都无法成篇。
据说黄家驹也有很多这样的demo,也有黄河或是长江这样气势作品的雏形。但因为版权问题只能是藏在柜子里。后来的发展也不仅是自己的创作,还有为别人,给师妹陶晶莹找出了音乐上的出路,给转型的伊能静制作了两张专辑,当然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并带出了张惠妹,另外还把很多精力都投入到音乐剧上。
培养新人,宣传新专辑,编排音乐剧,97年的张雨生非常忙碌非常累。在一个深夜和剧组商讨完工作,驾车回家由于疲劳驾驶发生车祸,在昏迷了20多天后还是不治。
我期待 有一天我会回来
回到我最初的爱 回到童真的神采
我期待有一天我会明白
明白人世的挚爱 明白原始的情怀
这一走,就是23年了,这个期待,只能留存在一首首经典的老歌回忆里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