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武汉种种的好,忽然很难过 ——疫情下的心情日记(7)

“武汉病了”,我的心情很不好受。每天关注疫情,不断与武汉的朋友联络,然而帮不上任何忙,只能干着急。于是,武汉的风景,尤其是朋友陪我看过的那些武汉老建筑,频繁入梦来。梦境光怪陆离,不合逻辑。我知道,我是想武汉了。想起了武汉种种的好,忽然很难过。

我曾经三次半到过武汉。

第一次,其实只能算作半次。那是1997年同徐州的几位校长外出考察,途径武汉,住了一晚。仅留下一些模糊印象,别无其他。

第二次去武汉是1999年,参加财政部举办的全国财政系统校长培训班,培训地点是中南财经大学。培训期间,组织我们参观了武汉大学,另外还安排了武汉一日游。财政系统是管钱的,向来自我要求严格。部里来人,专门交待了注意事项,如不准缺课,不准喝酒等等。中南财经大学安排了几位教授给我们讲课,每一位教授都讲得非常好(翻看当时的听课记录即可说明问题)。

记得有个小插曲:规定不让喝酒,每天都是桌餐,大约是十菜一汤之类的。我的习惯是每天晚上都要喝一点酒的,什么酒都行,我也喝不多,要么一两多白酒,要么一瓶啤酒,或者两杯葡萄酒。培训班不让喝酒,我感到别扭,但我是个自律的人,当然不想坏了规矩。大约到了第三天晚上吃饭时,来自东北的一位校长开始嘀咕了:“他妈的不让喝酒,这咋整?”山东的一位校长立即附和:“就是啊!干吃饭多没劲,公款买酒不合适,自己买酒应该没问题吧?”接着,重庆的一位校长把话挑明了:“咱们不加菜,我去买酒,愿意喝点的请举手!”我们这一桌的几乎都举起了手……。培训结束的前一天晚上,武汉财政学校做东,把我们拉到了学校食堂,好吃好喝地招待了一番,顺便参观了学校。

第三次去武汉是2008年,我带领几位教学口的中层干部去武汉财政学校学习取经。武汉财政学校在全国财政系统的中职校当中是很有名气的。印象中,这个学校有两个特点,一是和财政部的关系比较密切,这当然和校长善于“跑部前进有关”;二是学校的内涵建设好像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比如学校的闭路电视系统,武汉财政学校就是上得比较早的。前面说到1999年去学校参观的时候,记得老校长杨远震陪同我们参观校园时,就很自豪地说:现在我不出办公室,就可以看到学校的角角落落,就可以听每一个老师的课。我们参观到校长室的时候,果然看到了这个场面。记得当时我给杨校长开玩笑说,您这是决胜校园内外,运筹监控之中啊!

我们此行去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实训基地建设。那时候我们感到财经商贸类专业的实训基地要想搞出点名堂来,很难。看了武汉财政学校的实训基地,我们耳目一新,大开眼界。

参观学习之余,学校同仁还带我们游览了黄鹤楼和东湖风景。

晚上,武汉财政学校的徐校长、金科长、韩主任等领导宴请我们。吃饭聊天时,我提到了池莉的小说《生活秀》,大概表现出了对小说中描写的武汉吉庆街夜市的好奇。徐校长等很热情,饭后力邀我们到吉庆街看看。

当天的日记有记载:

晚饭后游江滩美景。武汉的江滩磅礴大气,既是市民休闲的场所,也是武汉市的一道风景线。

离开江滩,去武汉著名的小吃一条街——吉庆街。这里,每到傍晚,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生意火爆,说唱声、拉琴声不绝于耳,子夜时分,达到高潮,成为武汉夜间的一道独特风景。我们一行十人,要了一张桌子,点了几个特色小菜,喝啤酒。两三人组成的演唱、演奏组穿行于客人之中。人声鼎沸、嘈杂,管弦此起彼伏,也许有人会觉得太吵了,但我以为这里就是市井之像,市民之乐,下里巴人,万众齐乐。受环境氛围影响,我点了自己喜爱的笛子独奏“牧民新歌”,兴致所至,还接过二胡伴奏了一把。

第二天,学校崔校长、徐校长等领导再次宴请了我们。

第四次去武汉是2009年,全国财经职业教育语文研究会由武汉财政学校承办。若干细节都记不清楚了,能记得的有两件事:一是我在武汉财政学校招待所里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到感动处,眼泪稀里哗啦的,而且还哭出声来了。二是武汉财校的朋友韩老师请我乘坐游船游览了武汉的夜景、江景。记得我对她说,去年来时不是看过江滩了吗?她说,你去年看的是汉口的江滩,我再带你去看看汉阳的江滩。

当天的日记写道:

晚饭仍到校外吃,饮少量白酒。回宾馆后,韩老师来看我。一年多未见,她依旧光采照人、清爽宜人、热情感人。在房间小坐后,她邀我去逛江滩。

去年来武汉,逛了汉口江滩,今晚去了武昌江滩,得以近距离地欣赏、拍摄武汉长江大桥夜景。随后,韩老师邀请我坐游轮,欣赏武汉长江夜景。乘游轮、赏夜景、纳凉风,令人心旷神怡。城市的水泥森林间热浪滚滚,江边及江上凉风习习,感觉非常爽。我发出了“不游江滩等于没到过武汉”的感慨。

在游江滩、乘游轮的过程中,韩老师热情地介绍了武汉江滩的特色、长江与汉水的分界、汉阳汉口和武昌的分界、江滩的治理与改造等风情。除游江滩外,她还陪我逛了部分街道,欣赏了武汉的一些老建筑。忙碌了一天的她,一直陪我到23:00多才回去。

次日晚餐后,韩老师邀请我游览两江,日记中写道:

饭后韩老师和程老师邀请去游两江,我带两位同事同去。两江游,指的是在游船上游汉江和长江,一个多小时的游览,尽兴而归。

两次游船及来回打车都是韩老师花费,感觉很过意不去。

以上是三次武汉的简要经历。很遗憾的是,去武汉的照片不知道存入哪个硬盘了,怎么也找不到了。

对一座城市是否喜欢,是否有感情,与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我喜欢武汉也有多方面的因素。概括地说有两点:一是“风土”,我喜欢武汉的市井气。武汉虽然是大都市,但市民日常生活的烟火气随处可见。武汉三镇的确有些杂乱,但杂乱的另一面则反映了市民生活的常态。二是“人情”,我喜欢武汉人。武汉人给我的印象是“不装”,喜怒哀乐全挂在脸上,说话大嗓门,语速偏快,语调激昂。与武汉人相处,感觉轻松愉快,心不累。武汉的这两大特点,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些偏爱。

三次去武汉都是浮光掠影,总想着抽时间再去武汉看看。去年带妻子和外孙去三亚时,我就说过这个想法。外孙记着我的话,时不时地问我:“爷爷,你啥时候带我去五亚啊!”(在三亚时说的话,外孙就把武汉记成了“五亚”)春节前还拿去“五亚”当笑话说呢,没过几天“五亚”就封城了。

与封城和疫情结伴而至的是我对武汉的牵挂和思念。一些记忆被激活了,一些场景像镜头回放一样在脑海里反复出现。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随着大好春光的到来,武汉的疫情也得到了有力控制,每天的消息持续向好,我对武汉的思念更加强烈了。一时半会还去不了武汉,先用文字把此刻的心情记录下来,我想也是不无意义的吧。

附:

一个女孩与一座城市

先解释一下题目:一个女孩,是指导游小陈;一座城市,是指小陈所在的城市——武汉。

1997年我曾到过武汉。匆匆一览,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唯一的收获是,与人闲谈时我可以也只能插上一句话:我到过武汉。

最近,我第二次来武汉,在工作之余,花了一天时间,由小陈带领我们“武汉一日游”。于是,在我的脑海里便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一个女孩和一座城市。

小陈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是“四大”:大嗓门、大嘴巴(可能与大嗓门有关,不说话倒不显大)、大眼睛,还有就是落落大方。

“一日游”就在我感觉着“四大”时开始了。

我们游览的景点并不多:东湖、省博物院、黄鹤楼等。正像小陈说的那样“轻轻松松一日游”。

车子甫一反动,小陈在作了简短的自我介绍后,像介绍朋友一样介绍了开车的师傅,一种新型的关系被小陈随意间建立起来了。在我过去的旅游经历中,导游与司机的关系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导游按章办事,根据需要发布着“开车”“停车”之类的指令;更多的是另一种情况,导游对司机小心翼翼,毕恭毕敬,司机则成了导游的导游。以上两种情况有一个共同点:游客只与导游发生联系,与司机则没有任何关联。司机亦然,拉着游客仿佛是拉着一群没有生命的物品。现在,司机经小陈不卑不亢、不失尊敬地介绍后,我们和司机有一种“认识了”的感觉。虽然在一天的游览中,我们中的任何人都没有与司机交谈过(只有我,每次停车我都会给司机递上一支烟),但从小陈介绍的那一刻起,我们与司机就有了相互尊重的愿望。

接下来,小陈大大咧咧地对我们下命令:“你们都是校长书记,都是领导,但是,今天你们都要听我的!”说完,她竟得意地笑起来。没有铺垫,没有说明,张口就来“你们要听我的”,我们听着竟然没有反感。这可能与她那毫无遮拦的笑容有关。当有人逗她说“让我们紧紧团结在陈导周围”时,她张开大嘴哈哈大笑。她笑了,大家也笑了。

在这种气氛中,她开始了对武汉市的介绍。车子开到哪儿,她就介绍到哪儿,甚至连一栋高楼也不放过,语气中充满着自豪。

然而,当车子途径汉正街商城时,她话锋一转,警告我们:“汉正街水货多,你们不要上当。”就在大家惊诧之时,她又强调说:“汉正街人厉害,尤其是女人……,武汉人厉害,尤其是女人……”,这时,我们才弄清楚,她并不是武汉人,难怪对武汉的疮疤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

我们的反应丝毫不影响陈导侃侃而谈:“但是,武汉人,特别是武汉的女人,爱憎分明,一旦她们对你好,会好得要死;当然,一旦得罪她们,那你就别想有好日子过了。”

我很好奇,作为导游的小陈,为什么会给我不一样的感觉。她的自信、自如、自在,与我所见过的导游迥然不同。我甚至怀疑她是不是一个专业导游?我利用“大嘴巴”停歇的间隙问她,在哪里学的导游?她咧开大嘴哈哈一笑说:“武汉大学旅游专业,马上要毕业了,出来做做兼职。”

武大?旅游专业本科?让我对小陈刮目相看。

导游小陈给了我不一样的好感,因为她,也让我对武汉这个城市有了好感……

1999年×月×日

后记:记得是1999年我第二次去武汉时写下的文章片段,不知为什么没有写完。文章是写在一个笔记本上面的,显然是匆匆、随手写下的。最近,因为武汉疫情,想起了这个“片段”,翻腾出来,重新读一遍,五味杂陈。

(0)

相关推荐

  • 河北某市第三中学学生捐口罩引发的思考

    作者:liyuefengjizhe 邯郸市第三中学学生捐口罩引发的思考 二月初的一天,正值疫情防控最紧要的关头,网上传来这样一则"图文真相":河北省鸡泽县有个七八岁.才上小学一二年 ...

  • 散文||惑

    惑 老张是靠山屯中心小学的教导主任,人高马大,打得一手好篮球,写得一手好文章,教得一手好书.自从教以来,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教育教学成绩每年名列全乡第一,从教研组长.教务员.教导处副主任一路走来, ...

  • ​【校长论坛】疫情过后,我们需要改变

    疫情过后,我们需要改变 --听贺国卿报告有感 大荔县实验小学   贾兰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尤其是围绕教育部要求的"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停课不停教"的问题,我县全面开展了线上教学 ...

  • 第401篇:武汉加油

    我亲爱的幼儿园小朋友:      大家好.我们已经一个月没有见面了.我很想念大家.我也很想念亲爱的大张老师,小张老师,李奶奶,还有我亲爱的高月兰老师.      此刻,一场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让我们不能 ...

  • 昨日记||遇见同慧,拥抱阳光(10周年答谢宴)

    笔记时间:2020年1月5日 农历:己亥年十二月十一 星期:日 笔记地点:通城县城 作者微信:Yxdniaoer 摄于武汉雄楚国际大酒店 全文4节,约1400字,有删节 预计阅读所需时间4分钟 01 ...

  • 教师节特稿||寂寞清秋

    寂寞清秋 文/冀凌云 秋天是寂寞的,他一向这么认为.尤其是这样一个下午,一个下着绵绵细雨的下午,更是让人百无聊懒,寂寞难耐. 刚聚到一起不久的妻子又到外地看货去了,这一走把他的心也带走了.走前她曾经说 ...

  • 来自延令的凡人传奇(连载五十)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在这里跟你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吟哦娱笔,抒怀述志,点情碰心...... 第四十九章读南师巧逢喜几多 游茅山邂逅美道姑(4) 却说杏雨所在的燕子乡中 ...

  • 我要告诉你,你手中的课本来得不容易

    [题记]3月3日全镇近3000多中小学生手中将拿着这来之不易的课本听老师讲网课了,电子教材要下岗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当前的疫情防控时期这些教材能够进入千家万户的学生手中实属不容易!全镇的中小学孩子 ...

  • 麦子 | 想起武汉,烟波江上使人愁……

    春天将至,即使在北京郊区,寒冬的气数也差不多尽了. 听说很多城市都陆续复工,这是好事,证明疫情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毕竟,人还得生活不是. 刚看完颇具争议的武汉作家方方写的"方方日记&qu ...

  • 易中天与武大

    易中天跳槽厦大后,很多人指责他忘恩负义,那年他回武大看望老校长刘道玉,结果半路碰到以前学校的领导,对方一改往日的冷脸,笑着说:"你走后,我们都觉得很惋惜,要不你再调回来?"易中天说 ...

  • 多年后学生当校长 不忘感恩跪拜老师 在场无不动容落泪

    16日一组照片感动了泰国网络,泰国孔敬府一所学校校长,向另一名老教师磕头跪拜行大礼.深情演绎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一成语. 原来,这位跪拜的校长,曾是这位老教师的学生.深受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