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5)

晚风随笔(1—5)

杨逸明


(1)

袁枚说:“诗虽新,似旧才佳。”红楼梦宝黛初会,黛玉一见宝玉,便大吃一惊,觉得好生奇怪,倒象是哪里见过,何等眼熟。宝玉说出初见黛玉的印象是:“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恍若是远别重逢一般。”好诗也是如此,既有似曾相识之感,又朦朦胧胧想不起在何处见过。又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人人心中所有;陌生,是因为人人笔下所无。熟悉,才会有亲切感;陌生,才会有新鲜感。非如此不会动心。

(2)

记得薛宝钗说过:“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类似凤姐式的“市俗取笑”就不是好的讽刺诗。真正好的讽刺诗应该釆用黛玉式的“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的“促狭”的春秋笔法。

(3)

诗人一激动,怕得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其名。”这有点近乎发疯了。但一克制,又怕得抑郁症。“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离抑郁症也不远了。写诗很容易患精神病。想既不疯,也不呆,要学会进得去出得来,所谓“死去活来”、“发乎情止乎礼”是也。写诗的朋友们要自己好好把握这个度。

(4)

诗的语言要凝练准确,有感染力,可以多多注意“反差”的运用。我原来搞摄影,知道黑白照片(现在好像叫“绝色摄影”)中的“反差”运用得好,会很有效。拍摄海空远景,需要带一些树石近景,有了参照物,近深远淡,就会产生纵深感,否则白茫茫一片远近不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和门是近景,象摄影作品中的包角,包含“千秋” 和“万里”,映衬时空之远。“天地一沙鸥”,前者何其大,后者何其小!凡大小、快慢、粗细、高低、刚柔、远近、长短……巧妙运用,不断变化,“反差”得当,就会取得摄影作品的艺术效果。诗词创作也是如此。

(5)

人人拿了傻瓜相机拍照片,却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家,连摄影师也算不上。人人可以写诗词,但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诗人。拿着相机到处乱拍照,当然拍出来的也是照片,但不会都是摄影艺术作品。必须讲究用光,构图,抓拍时机,表现主题、创作风格等等,照片才不会流于平庸,写诗也是如此。专业照相机太复杂,不能普及摄影。于是有了“傻瓜相机”,满足了许多爱好摄影却不肯多动脑筋的人。简化了诗词格律,写诗的人多了,就象有了“傻瓜诗词”,写起来方便,精品却少了。所以相机最好是有点“傻瓜”,提供方便,又保留关键的几个专业性能,不至于过多降低拍摄水平。当然也有用专业相机拍出蹩脚照片来的。至于有人爱用专业相机,有人爱用傻瓜相机,各人自由,只要能拍出成功的摄影作品就好。写格律诗词似乎也是如此。

参见:

【品读】杨逸明荐诗:《重游白下偶题》

【大家讲堂】杨金亭先生的爱情诗(悼亡诗)读后感(杨逸明)

【品读】杨逸明荐诗一则

【诗话文章】杨逸明|明诗复古给我们的启示

【品读】杨逸明荐诗:《拔牙》

【大家讲堂】当代诗词创作漫谈(杨逸明)

【诗话文章】杨逸明|答某某诗友

【诗话文章】杨逸明|炼字要学会给字秤重量

【诗话文章】杨逸明|重读《革命烈士诗抄》有感

【诗话文章】杨逸明|“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话文章】杨逸明|山水诗写法小议

【大家讲堂】创意自成思想者,遣词兼任指挥家(杨逸明)

【品读】杨逸明荐诗:《乡居晓起》

【品读】杨逸明荐诗:《黄山人字瀑》

【品读】杨逸明荐诗:《次韵奉答退密诗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