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后台不够硬,树敌太多约等于找死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景皇帝三年 前154年及楚王戊来朝,错因言:“戊往年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请诛之。”诏赦,削东海郡。 及前年,赵王有罪,削其常山郡;胶西王卬以卖爵事有奸,削其六县。 及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吴王遂先起兵,诛汉吏二千石以下;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皆反。【译文】等到楚王刘戊来京朝见,晁错借机说:“刘戊去年为薄太后服丧,偷偷在灵堂里乱搞男女关系,请皇上杀了他以正朝纲。”刘启下诏赦免楚王死罪,削去楚国东海郡。前一年,赵王有罪,汉景帝削掉了赵国常山郡;胶西王刘卬卖爵事发,削减胶西国六县。 等到削减会稽郡、豫章郡的文书到了吴国,吴王率先起兵,诛杀了朝廷安插在吴国的省部级官员;胶西国、胶东国、菑川国、济南国、楚国、赵国也都反了。【解析】一、晁错的错误在哪里?晁错错在条件不够成熟时强行上项目。削藩的大方向是没错的,未来肯定要干。晁错错在树敌太多,错估形势,过早暴露政治倾向。晁错高估了刘启的信任,低估了反动藩王联合造反的力量。 由于误判形势,认为朝廷对诸侯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东一榔头西一棒,今天得罪这个,明天得罪那个,到最后树立了大量的敌人,也导致削藩的政治野心过早暴露,犯了和扶苏一样的错误。好在经过先王的休养生息,大汉的底蕴够厚,民心不移。不然这么冒险的削藩政策,很可能把汉朝搞得分崩离析,提前造成八王之乱。晁错,办事毛手毛脚,好大喜功,诚非长者。 由于诸侯王们见到了朝廷的政治野心,害怕,害怕使藩王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这些藩王联合起来,形成利益集团,打着'清君侧’的伟大旗号,共同反对朝廷。 刘启杀晁错是没有错的,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晁错应该为他在战术上的鲁莽失策买单。二、景帝为什么要杀晁错?永远别奢望领导承担责任。本可以有更好的方案,却因晁错的失误,导致朝廷过早面对强大反叛势力。虽然晁错的计划刘启同意了。但领导是很难去承担责任的,错只能是下属的错,期待领导承担责任,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从刘启的角度来说,晁错捅出来这个大的窟窿后,六神无主,提不出来解决方案,竟然建议刘启御驾亲征,而晁错自己守卫长安。七国事发后,晁错说这种话,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的能力和居心,进一步暴露了晁错的政治幼稚。 老板跑业务,师爷管钱粮的事大汉朝也不是没干过。只不过,刘启不是刘邦,晁错也不是萧何。连万世雄主刘邦都容不下萧何,长于深宫之手的刘启,又如何能够同意晁错的这种操蛋提案。生死关头,巨大利益下,任何人都不值得相信。长安叛变了怎么办?刘启打了败仗怎么收场?这些晁错都没想过,袁绍是好谋无断,晁错就有点好断无谋了。 若非先王厚德,世有名将。锦绣江山如画,眼看就要断送在刘启手里。晁错死的不冤,既然活着不能为领导创造价值,死了才能创造价值,那就必须死。 刘启杀晁错,第一是揭露七国的野心。虽然无法以此平息七国之乱,但却可以揭露刘濞的狼子野心,让那些本来不愿造反,却被刘濞打着清君侧旗号所蒙蔽和裹挟的官员和士兵,认清反王的真实目的,自行脱离反王队伍,弃暗投明。 第二是安抚观望势力。晁错错估形势,野心勃勃的吃相触及众怒,造反的七国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诸侯国在彷徨观望。强行削藩,不仅给朝廷造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还容易引发更广泛的反叛,此时不杀晁错,不足以平息众王之怒,不足以安抚未叛藩王,不足以遏制情势发展。 第三是杀晁错以谢天下。事情因刘启晁错而起,朝廷大臣都是反对的,现在搞出了事,刘启晁错想撂挑子,那就必须有人站出来解决问题。谁来解决?还不是百官来替他俩擦屁股。既然要别人出来解决问题,那不杀晁错,何以平众怒?不杀晁错,何以安慰朝野?不杀晁错,谁敢站出来解决问题?万一问题解决了,刘启又开始宠信晁错,这个站出来解决问题的人,何以自处?退路在哪里?三、晁错本该怎么削藩?削藩,晁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前有刘邦平异姓王,后有武帝推恩令,两次,都执行的很平稳,为什么单单刘启这一次引发动荡?主要原因还是,虽然晁错宠冠群臣,却出身微寒,急需建功立业来证明自己,以巨大的事功来堵天下悠悠之口,只有以最快的速度立下事功,才能更快坐上丞相的宝座。一句话概括就是利令智昏。 抛开这些因素不谈,单纯的从削藩出发。晁错削藩的方式应该有两个。一个是刘邦的方法。一个是刘彻的方法。 1.刘邦的方法:隐藏战略意图,拉多打少,以它事为合理理由逐个击破,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必彻底整垮一个,先从最强藩王入手。吕后用的就是刘邦的方法,不过刘邦更高明,杀起诸侯王来不光手上不沾血,还名正言顺。最牛逼的是,强如韩信、彭越、英布,竟然都无法联合起来,纷纷坐以待毙,束手就擒,这就是刘邦的厉害之处。 2.刘彻的方法:利用藩王内部利益矛盾,拉一派,打一派,搞推恩令。比如说吴国,原来的制度是一个儿子继承领土,其他儿子什么也没有。现在重新分配利益,把吴国一分为三,让每个儿子都能继承领土,只是每个人的领土都少了,这样传个三代,削藩之功就可以水到渠成。对于诸侯国内部势力来说,也不是铁板一块。攻则并力,弃则两分,只要不主动侵犯藩王利益,利用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制衡各国,假以时日,就可以达到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效果,让强大的诸侯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切忌分化瓦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