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百谷部·卷三

  ○禾

  《尚书·微子之命》曰: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

  又《金滕》曰:周公居东,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则尽偃。王启金滕,得周公代武王之说,王出郊,天乃反风,禾尽起。

  《尚书大传》曰:成王时,有苗异茎而生,同为一穗,大几盈车,长充箱,人有上之者。王召周公而问之,公曰:'三苗为一穗,抑天下其和为一乎?'果有越裳氏重译而来。

  《毛诗·甫田》曰: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易,治也。长亩,竟亩也。)

  《礼记·檀弓下》曰: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请庚之。'子皋曰:'孟氏不以是罪予,朋友不以是弃予,以吾为邑长於斯也。买道而葬,后难继也!'

  《左传·隐公》曰:夏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温,周地,苏氏邑也。)秋,又取成周之禾。

  《春秋运斗枢》曰:旋星明则嘉禾液。(《春秋感情符》曰:日下论於地,则嘉禾生。)

  《春秋说题辞》曰:天文以七,列精以五,故嘉禾之滋,茎长五尺。五七三十五,神盛,故连茎三十五穗,以成盛德,禾之极也。

  又曰:禾者衔滋液。(衔滋液以生,故以和软为名也。)

  《孝经援神契》曰:德下至地则嘉禾生。

  《春秋繁露》曰:禾实於野,粟缺於仓,皆奇怪,非人所意乎?此可畏也!

  《史记·封禅书》曰:管仲说桓公曰:'古之封禅,北里禾所以为盛。'(苏林注曰:北里,地名。)

  《汉书》曰:武帝外事四夷,四民去本。董仲舒说上曰:'《春秋》他谷不书,至於麦禾不成则书之,以见圣人於五谷最重麦与禾。'

  又《郊祀志》曰:王莽篡位,兴神仙事,种五梁禾於殿中,各顺其色置其方面,煮二十馀物渍种,计粟斛成一金,言此黄帝谷仙之术。

  又曰:莽使中郎平宪诱羌还,云:'天下太平,一禾长文馀,故乞内属'。

  《续汉书》曰:承宫,字少子,琅琊人。尝在蒙阴山中耕种禾黍,临熟,人认之,宫便推与而去,由是发名也。

  《东观汉记》曰:光武以建平元年生於济阳县。是岁,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大於凡禾,县界大熟,因名上曰秀。

  又曰:淳于恭,字孟孙。有盗刈禾,恭见之,恐其愧,因伏草中,盗去乃起。

  《后汉书》曰:王符《论》曰:夫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

  又曰:蔡茂,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殿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屋之大者,古通呼为殿也。极,殿梁也。三辅间谓屋梁为极。)以问主簿郭贺,贺离席庆曰:'大殿者,官府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禄也;取中禾,是中台之位也。於字,'失禾'为'秩',曰失之所以得禄秩也。衮职有阙,君其补之。'旬月,而茂征焉。

  《吴志》曰:赤乌七年,宛陵言嘉禾生,会稽始平言嘉禾生,改年为嘉禾。

  《晋书》曰:庾衮居贫,禾熟,获者已毕,而采〈耒君〉尚多。衮乃引其群子以退曰:'待其间。'及其〈耒君〉也,不曲行、不旁掇,跪而把之,则亦大获。又与邑人入山拾橡,分夷险,序长幼,推易居难,礼无违者。

  臧荣绪《晋书》曰:朱冲,字巨容,躬植禾艺蔬。邻牛侵犯,持刍送牛而无恨色。

  《晋起居注》曰:武帝世,嘉禾三生,其七茎同穗。

  《晋中兴征祥说》曰:王者德盛则嘉禾生。(嘉禾,仁卉也。)义熙十三年,巩县民宋曜於田中获嘉禾,九穗同本。九穗,九州。是时羌平,六合宁。

  《后魏书》曰:许谦,字元逊,代人也。子洛阳为雁门太守。家田三生嘉禾,皆异垄合颖。世祖善之,进爵北地公也。

  《北史》曰:赵肃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辄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

  《唐书》曰:朔方节度郭子仪言:'宁朔县界,荒地广十五里。有黑禾谷出遍地。每日侧近百姓扫尽,经宿还生,前后可得五六千石。其禾圆实,味甘美。臣以为,天启兴王,先瑞百谷,故汉称雨粟,周颂来麰。岂若瑞禾自出,家给人足,盖陛下富教安人,务农敦本,光复社稷,康济黎元之应也。'

  又曰:代宗为皇太子,乾元初,上降诞,豫州奏:百姓李氏有嘉禾生。及是册礼,特诏改名豫。

  又曰:永泰元年秋,京兆府上言:'鄠县嘉禾生,穗长一尺馀,穗上粒重叠如连珠。'

  又曰:马燧大历四年为怀州刺史,乘兵乱后,其夏大旱,人失耕种。燧乃务教化,将吏有父母者,燧辄造之施敬,收瘗暴骨,去其烦苛。至秋,田中生稆禾,(稆,音吕,禾再生也。)人颇便之。

  又曰:元和中,东川观察使潘孟阳上言:'龙州武安川中嘉禾生,有麟食之,复生。麟之来,一鹿引之,群鹿随焉,光华不可正视。画工就图之,并嘉禾一函以献。'

  《淮南子》曰:后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而不能使禾冬生。

  又曰:洛水轻利而宜禾。

  又曰:夫子见禾之三变,(夫子,孔子也。三变,始於粟,粟生於苗,苗成於穗也。)滔滔然,曰:'狐乡丘而死,我其首禾乎?(禾穗。)垂而向根,君子不忘本也。'

  《吕氏春秋》曰:饭之美也,玄山之禾。

  《山海经》曰:昆仑墟上有禾,禾长五寻。(郭璞注曰:木禾,谷颖也。)

  《白虎通》曰:德至於地则嘉禾生。嘉禾者,大禾也。

  《说文》曰: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稙,早种也。颖,禾末也。壳,禾皮也。秆,禾茎也。稿,秆也。

  《会稽典录》曰:沈勋身自耕耘,以供衣食。人有盗获其禾,勋见而避之。明日更收拾,送致其家,盗者愧惧,斋还不受。

  《六韬》曰:人主好田猎,则岁多大风,禾谷不实。

  《郑玄别传》曰:玄年十六,号曰神童。民有献嘉禾者,欲表府,文辞鄙略。玄为改作,又著颂一篇。侯相高其才,为修寇礼。

  杜宝《大业拾遗录》曰:七年九月,太原郡有献禾,一本三穗,长八尺,穗长三尺五寸,大尺围,芒穗皆紫色,鲜明可爱。自禾已上二尺馀亦紫色。有老人年八十馀,以素木匣盛之。赐物三十段,敕授嘉禾县令。

  《续搜神记》曰:卢陵巴丘人文晃者,世以田作为业。秋收以过,获刈都毕,明旦至田,禾悉复满,湛然如生。即更获,所获盈仓而巨富。

  《广五行记》曰:东魏孝静帝天保初四月,禾夜生於帝铜砚中,及明而长数寸,有穗。其年,帝为高洋所幽,遇鸩而崩。

  《古今注》曰:和帝元年,嘉禾生济阴城阳,一茎九穗。安帝延光三年,嘉禾生九真,百五十六本,一百六十八穗。

  《汜胜之书》曰:种禾无期,因地为时。三月榆荚雨时,高地强土可种禾。薄田不能粪者,以原蚕矢杂禾种之,则禾不虫。

  崔寔《四民月令》曰:三月、二月可种稙禾。

  《梦书》曰:禾稼为财用之所出。梦见禾稼,吉,财气生。

  《广志》曰:渠禾蔓生,实如葵子,米粉白如面,可为饘粥,牛食之肥。六月种,九月熟。感禾扶疏生,实似大麦。杨禾似藋,粒细也。折右炊停即牙生,此中国巴禾木稷也。火禾高丈馀,子如小豆,出粟特国。

  ○稻

  《周礼·夏官·职方氏》曰:扬州宜稻,青州宜稻、麦。

  《礼记·曲礼下》曰:祭宗庙之礼,稻曰嘉蔬。

  又《月令》曰:季秋之月,天子乃以大尝稻,先荐寝庙。

  又《内则》曰:饮:重醴,清糟;稻醴,清糟;黍醴,清糟。

  又《内则》曰:取稻米,举糔(息酒切。)溲(所九切。)之,小切狼臅(昌录切。)膏,以与稻米为酏。(之然切。)

  《左传·昭五》曰:鄅(音禹。)人藉稻。(履行之也。)

  《春秋说题辞》曰:稻之为言藉也。稻冬含水,盛其德也。故稻,太阴精,含水渐洳,乃能化也。江旁多稻,固其宜也。(宋均注曰:稻,苞裹也。稻非水不生,故曰阴精也。)

  《孝经援神契》曰:污泉宜稻。

  《尔雅》曰:稌,稻也。(今沛国呼稌也。)

  《广雅》曰:粢,稻,其穗谓之禾。

  《东观汉记》曰:刘敞拜庐江都尉。岁馀遭旱,行县人,持稻皆枯,吏强责租,敞应曰:'太守事也。'载枯稻至太守所,酒数行,以语太守。太守曰:'无有。'敞以枯稻示之,太守曰:'都尉事也。'敞怒叱太守曰:'鼠何敢尔也!'

  《后汉书》曰:邓晨为汝南太守,兴鸿郄陂数千顷田。(鸿郄,陂名,今在豫州汝南县东。成帝时,关东水陂溢为害,翟方进为丞相,奏罢水陂。)

  《江表传》曰:孙亮五凤元年,交趾稗草为稻。

  《吴志》曰:锺离牧,字子干,会稽山阴人。少居永兴,自垦田种稻二十馀亩。临熟,而县民认之,牧曰:'本自田荒,故垦之耳。'遂以稻与县民。县吏召民系狱,欲绳以法,牧请之。长曰:'君自行义事,仆为民主,当以法率下。'牧曰:'此是郡界,缘君意顾来暂住。今以少稻杀此民,何心复留?'

  又曰:黄龙三年,由卷县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县。

  《晋中兴书》曰:孙略,字文度,吴人。少田於野,时年饥谷贵,人有盗刈其稻者,略见而避之。

  《晋书》曰:杜预修邵信臣遗迹,激用滍、淯诸水,以浸稻田万馀顷,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众庶赖之,号曰杜父旧水道。

  又曰:惠帝征成都王,狼狈,左脚三指折,匍匐人稻苗中,赖侍中嵇绍以身扞之。

  又曰:郭翻,字长翔,武昌隐士也。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贫无业,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作。稻将熟,有认之者,悉与之。县令闻而诘之,以稻还翻,翻遂不受。

  又曰:袁甫尝诣何勖,自言能为剧县。勖曰:'惟欲宰县,不为台阁职,何也?'甫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譬缯中之好莫过锦,锦不可以为縚;(音滔。)谷中之美莫过稻,稻不可以为糜。是以圣王使人,必先以器,苟非周材,何能悉长?黄霸驰名於州郡,而息誉於京邑。廷尉之材不为三公,自昔然也。'勖善之,除松滋令。

  《宋书》曰:顾欢好学,年六七岁,家贫。父使田中驱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

  《齐书》曰:范云尝从文惠太子幸东田观获稻,文惠顾谓云曰:'刈此甚快。'云曰:三时之务,亦甚勤劳。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也。'文惠改容谢之。

  《南史》曰:孔琇之有吏能,仕齐为吴令。有小儿年十岁,偷刈邻家稻一束。琇之付狱案罪。或谏之,琇之曰:'十岁便为盗,长大何所不为?'县中皆震肃。

  《梁书》曰:邓元起尝至其西沮田舍。有沙门造之,乞於元起,有稻几二千斛,悉以施之。时人称其有大度。

  又曰:陈伯之,济阴睢陵人也。年十三四,好着獭皮冠、带刺刀,候邻里稻熟,辄偷刈之。尝为田主所见,呵之曰:'楚子莫动!'伯之曰:'君稻幸多,取一担何若?'田主将执之,因拔刀而进曰:'楚子定何如?'田主皆反走,徐担稻而归。

  《隋书》曰:梁陈五坛祭法,以三牲首,馀以骨体荐,粢盛为六饭:粳以敦,(音堆。)稻以牟,黄梁以簠,白梁以簋,黍以瑚,粢以琏。

  又曰:齐孝昭皇建中,平州刺史嵇晔建议开幽州督元旧陂长城左右营屯,岁收稻粟数十万石,比境得以周赡。

  《唐书》曰:开元十九年,扬州奏:稆生稻二百一十五顷,再熟稻一千八百顷,其粒与常稻无异。

  又曰:孟元阳为曲环军中大将,环使董作西华屯。元阳盛夏芒履立稻田中,须役者退而后就舍。故其田岁无不稔,惲中足食。

  《淮南子》曰:江水肥而宜稻。

  又曰:今稻生於水,而不能生於湍濑之流。

  又曰:离先稻熟而农夫耨之,(稻米随而生者为离,与稻相似。耨之,为其少实也。)不以小利伤大获也。

  《战国策》曰: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以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受命於君矣!'

  《国语》曰:越败吴,王孙雒请和,范蠡不听。雒曰:'范子,先人有言: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不祥。今吾稻蟹不遗种,子将助天为虐乎?'

  《吕氏春秋》曰:得时之稻,大本而茎葆,长〈禾向〉疏穖,穗如马尾,大粒无芒,抟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菻。(益息也。)先时者大本,而茎叶格对,(对,等。)短〈禾向〉短穗,多粃厚糠,薄米多芒。后是者,纤茎而不滋,厚糠多粃,辟米,不得待忄辟定熟,仰天而死。

  又曰:史起为邺令,民大被其利,相与歌之曰:'邺有圣令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斥卤兮生稻粱。'

  《吴越春秋》曰:越王勾践复兴师伐吴,吴王败,昼夜驰走三日,饥,顾见生稻,而取食之。

  《抱朴子》曰:南海晋安九熟之稻。

  《会稽典录》曰:夏香,有盗刈其稻者,香助为收之。盗者惭,送以还香。香不受。

  《风土记》曰:穰,稻之紫茎。稴,(兼、衔二音。)稻之有青穗,米皆青白者也。

  《水经》曰:任延为九真太守,教民耕艺,法与华同。名白田种百谷,七月大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

  《世说》曰:晋简文见田中稻苗不识,问人是何草,左右答曰:'是稻。'简文归,三日不出,云:'宁有得其末,不识其本?'

  郭义恭《广志》曰:有虎掌稻、紫芒稻、赤穬稻;南方有蝉鸣稻、七月熟稻;有盖下白,正月种,五月获讫,其茎、根复生,九月复熟。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汉稻,七月熟。此三稻,大且长,三枚长一寸。益州稻之长者,米长半寸。

  《说文》曰:稻,稌也。〈禾粪〉,(肥尾切。)稻紫茎,不黏者也。〈禾粪〉稴稻,不黏者也。耗,稻属也。

  徐畅《祭记》曰:旧稑稻熟,常用九月九日荐稻。

  《氾胜之书》曰:种稻,春冻解时,耕反其土。种稻区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遍。冬至后百一十日可种稻。地美者用种亩四斗。

  俞益期《笺》云:交址稻再熟而草深,耕重,收谷薄。

  《异物志》曰:交趾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

  《云南记》曰:雅州荣经县,土田岁输稻米亩五斗。其谷精好,每一斗谷近得米一斗,炊之甚香滑,微似糯味。

  崔寔《四民月令》曰:三月多种粳稻。

  蔡邕《月令》曰:十月获稻。九月熟者,谓之半夏稻。

  《博物志》曰:海陵县扶江接海,多糜兽,千千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麋畯。民人随此畯种稻,不耕而获,其收百倍。

  任昉《述异记》曰:夏禹时天雨稻。古诗云:'安得天雨稻?饲我天下民。'

  《物理论》曰:稻者,溉种之总名。

  《养生要集》曰:粳,稻属也。稻,亦粳之总名也。道家方药有用稻米、粳米,此则是两物也。稻米,粒白如霜,味苦主温,服之令人多瘦无饥肤;粳米味甘,主利五藏,长饥肤,好颜色。

  左思《魏都赋》曰:清流之稻。(清流近邺西,出御稻。)

  又《吴都赋》曰: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

  卢毓《冀州论》曰:河内好稻。

  ○秔(与粳通用)

  《说文》曰:秔,稻属也。

  《宋书》曰:陶潜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五十亩种粳。

  《陈书》曰:徐孝克所生母患疾,欲粳米为粥,不能常办。母亡后,孝克遂常啖麦。有遗粳米者,孝克对而悲泣,终身不复食焉。

  《后魏书》曰:安同,辽东胡也。太宗使同与长孙嵩并理人讼。世祖即位,除青、冀二州刺史。同长子居典太仓事,盗官粳米数石以养同。同大怒,奏求戮居,自劾不能训子,请罪。太宗嘉而恕之,遂诏长给同粳米。

  《神仙传》曰:王烈,字长休,邯郸人。与嵇叔夜入山游戏。烈后独入太行山,忽闻山东北如雷声,往视,见山破,石中有孔径尺,中有青泥流出。烈取抟之,随手坚凝,气味如粳米饭。烈自食数丸,因提归以与叔夜,而皆成青石。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曰:西方佛沙伏国,有昔尸毗王仓库,为火所烧。其粳米焦燃,于今犹在。若伏一粒,永无虐患。彼国人民须以为药。

  《广志》曰:粳有乌粳、黑穬,有幽青、白夏之名。

  张衡《南都赋》曰:其厨膳则华乡黑秬,(音矩。)滍皋香粳。

  左思《蜀都赋》曰:黍稷油油,粳抵水漠。

  魏文帝《与朝臣书》曰:江表惟长沙名好米,何得比新城粳稻也!上风炊之,五里闻香。

  ○秫

  《说文》曰:秫,稷之粘者。

  《尔雅》曰:众秫也。(孙炎注曰:秫,稷粟也。)

  《广雅》曰:秫、稷,粳也。

  《礼记·月令》曰: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酒熟曰酋。大酋,官之长。齐,熟成也。)

  又《内则》曰:饘、酏、酒、醴、芼、羹、菽、麦、蕡、稻、黍、粱、秫、惟所欲。

  《晋书》曰:陶潜,字元亮,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管子》曰:黄坟宜黍、秫。

  崔豹《古今注》曰:稻之粘者为秫,禾之黏者为黍。

  《广志》曰:秫有赤者,有白者。胡秫,早熟及麦。

  《养生要集》曰:秫米味酸。

(0)

相关推荐

  • 《逐鹿中原》之三:兵起江东

    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因杀了人,和侄儿项籍躲避仇家到了吴中(今苏州一带).吴中有才能的人的本领都赶不上他.项籍,字羽,少年读书,不成:学剑术,又不成.项梁很生气.项羽说:''读书,能够记姓名罢了: ...

  • 历史治水名人——马臻

    简介 马臻(88-141年),字叔荐,扶凤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顺帝永和(140年)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创建了东汉时期江南最大的蓄水灌溉工程--鉴湖(又称镜湖.长湖等),大大促进了绍兴地区经 ...

  • 虞翻:斯人虽逝,犹不受盗跖污财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开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时要注意防护呀.汉末乱世纷繁,其间有无数人来了又去,在他们身后也许有人作诔立碑,也许悄无声息.本篇依然是关于虞翻的事迹. 虞翻与孙策交情很好,两人以 ...

  • 蟹田米和螃蟹🦀️

    现在有个流行词:蟹田米--稻田下面养螃蟹

  • 太平御览·地部·卷三

    ○叙山 <释名>曰:山顶曰蒙,亦曰巅,亦曰椒.山脊曰冈.山大而高曰嵩,(嵩高称也,今中岳嵩山盖依此,亦作崧.)小而高曰岑,锐而高曰峤,卑而大曰扈,小而众曰岿,上大下小曰巘.山有草木曰岵,( ...

  • 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九

    ○塘 <录异传>曰:文翁者,庐江人,为儿童时,乃有神异,及长,当起历下陂以作田,文翁昼日斫伐薪以为陂塘,其夜忽有数百头野猪以鼻戴土著柴中,比晓成塘. <吴地记>曰:坛塘一名陌城 ...

  • 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八

    ○桥 <说文>曰:桥,水梁也.榷,(音角.)水上横木,所以渡者.亦曰约,(音灼.)今谓之略彴.东楚谓桥为圯. <诗>曰:维鹈(音题.)在梁,不濡其翼. 又曰:造舟维梁. 又曰: ...

  • 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七

    ○薮 <说文>曰:薮,大泽也. <周礼>曰:扬州之泽薮曰具区,荆州之泽薮曰云梦,豫州之泽薮曰甫田,青州之泽薮曰孟诸,兖州之泽薮曰大野,雍州之泽薮曰弦蒲,幽州之泽曰医无闾,冀州之 ...

  • 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六

    ○瀵水 <尔雅>曰:瀵水出尾下.(瀵,敷问切.汾阴有水口如车轮,名为瀵.尾犹底也.) <列子>曰:禹之治水而失涂,谬之一国,其名终北,不知际畔,无风雨霜露鱼禽草木.国中有山名壶 ...

  • 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五

    ○渊 <说文>曰:渊,回水也. <尚书>逸篇曰:尧子丹朱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 <韩诗外传>曰:东海之上有士曰菑丘,以勇游於天下,过神渊饮马,马果沉,菑丘朝服 ...

  • 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四

    ○涧 <释名>曰:涧者,言在两山间也. <诗>曰:秩秩斯干.(秩秩,流行也.干,涧也.) 又曰:于以采苹,于涧之中. 又曰: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又曰:考盘在涧,硕人之宽. & ...

  • 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三

    ○冰 <说文>曰:冰,水坚也.澌,流冰也. <易>曰:初六,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又曰:乾为寒,为冰. <易通卦验>曰:大雪,鱼负冰.郑玄注曰: ...

  • 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二

    ○池溪壑 池 <广雅>曰:沼,池也. <说文>曰: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诗>曰: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又曰: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沼,池也.牣,满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