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思想上的年轻才是真的年轻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新工具》等。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后担任女王特别法律顾问以及朝廷的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等。晚年,受宫廷阴谋逐出宫廷,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集成《培根随笔》。

Mari and Hakon Samuelsen《Arabesque》

Francis Bacon
魏韶华|绘

论青春与暮年

文:弗兰西斯·培根

图:Winslow Homer

年少之人也可能少年老成,只要他从不虚掷光阴,然而此等情形实属罕见。普遍说来,青春就像最初的沉思,远不如后来的沉思那么睿智。除了年龄上的青春,还有思想上的年轻。但通常年轻人的发明会比老年人的更充满生机,想象力流淌过他们脑中时也更绚烂,因为它更贴近神灵。

那些天性火爆、志向高远、渴慕成功又不安分的人不够成熟,直到他们步入盛年之后才可成就大业,恺撒和塞维鲁便是如此。史书评价后者时如此写道,“他年少时曾犯过无数错误,甚至有些疯癫”,然而他却几乎成为有史以来最能干的帝王。沉稳的个性可能对年轻人颇有益处,如奥古斯都、佛罗伦萨大公科西莫和勒莫尔公爵加斯东等。反之,对于老人来说,保持住热情和活力更难能可贵
年轻人更适合创造而不适合判断,更适合执行而不适合提出建议,更适合尝试新事物而不适合已有所成的事业。年长者虽然能在需要经验的事业中为他们提供指导,但在新兴事业中却只会令其裹足不前。
年轻人一旦犯错容易事业尽毁,而年长者的错误只会是做得过少、行动太迟。
年轻人在决定自己的行动时,容易好大喜功却无力完成,匆忙想要达到目的却不去考量方式方法和轻重缓急,随意改变并一意孤行,鲁莽创新却不计后果,不顾可能造成的未知弊端。一开始便用极端手段,即便令错误更甚也不承认、不悔改,就像还未驯好的马匹,不知何时停步、何时掉头。而年长者则反对过多,顾虑太久,太不愿冒险,太轻易就后悔,极少能咬牙坚持到底,总是只要勉强成功就已满足。
显而易见,若能结合两者的长处那就再好不过。一方面能够确保眼前,因为两个年龄段的人可以互补;另一方面则能确保事业的延续,年轻人虚心求教,年长者则掌舵护航。最后,此种安排对外交也有好处,年长者富有权威,而年轻人则讨人喜欢。不过在道德方面,可能更应该让青年人挑大梁,正如政治方面该由年长者做主角一样。
《圣经》说:“你们的少年人要见异象,老年人要做异梦。”有个老师曾分析说,这句话暗示着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加接近上帝,因为幻象相较于梦境是更加清晰的启示。当然了,人在世上的经历愈多,人世便会愈加毒害他,年岁带来的益处更多地在于理解的力量,而非意志和情感的优越
有些人年少成名,随着时光流逝却才智枯竭。第一种是很早便机智过人,不久后却一反过往,如修辞学家西摩热内斯,他的书曾妙语连珠,之后却只有愚蠢言论了。第二种是有些天赋对年轻人而言更优雅,对年长者却不然,例如流畅华丽的辞藻在年轻人身上很美妙,但在长者那里却不然。因此西塞罗在批评奥腾休斯时曾说:“他的风格仍与从前一样,却再也不适合他了。”第三种是年轻时过早便将压力之弦绷得太紧,年岁渐长后无法延续,只能松懈下来。李维就曾如此说过大西庇阿:“与他年轻时的伟业相比,他最后的作为相形见绌。”
虚伪的友谊有如你的影子;当你在阳光下时,他会紧紧的跟着,但当你一旦横越过阴暗处时,它会立刻就离开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