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馆,上海知青之家 ——上海3日(11)
相关推荐
-
王小荣:上山下乡运动中的学校工作
上山下乡中的学校工作 文/ 王小荣 "下乡上山,参加农业生产,是知识青年革命化的重要道路",这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最为广泛而且深入的 ...
-
一代知青的楷模侯隽
扎根农村甘愿吃苦受累 被称赞为"自动下乡的好典型" "城市知识青年立志建设新农村的榜样" "特别的姑娘" 1962年,侯隽响应党" ...
-
陈晓春丨大丰知青农场,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在古老的黄海之滨,大丰境内,有一块神奇的土地,被称为"上海飞地". 1950年,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从南黄海边大丰境内划出20万亩滩涂给上海市,用于安置战后上海大量的国民党家属.战 ...
-
缑乡记忆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始
编者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历史不能只记载一个行动, 而必须记载一个时期和与这个时期所发生的涉及一个人或更多人的一切事件--不论有些事件之间的联系有多不连贯." 一.50 ...
-
老知青还记得这些历史上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数据吗?
原创2021-05-10 21:46·臧翁说史 在我国农业合作化时期,河南省郏县的大李庄.邱庄.吴堂庄.杨庄有32名初中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合作社,担任会计和记工员,开创了"文化人" ...
-
藏书史料|《知青部落——黄山脚下的10000个上海人》朱政惠、金光耀 主编 (2004年)
<知青部落--黄山脚下的10000个上海人>朱政惠.金光耀 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知青部落>作者简介 朱政惠(1947-2013),生于上海.1966年毕业于上 ...
-
走进上海知青夫妻的家,厨房一平米,房子十平米,将就生活但乐观
走进上海知青夫妻的家,厨房一平米,房子十平米,将就生活但乐观
-
新疆建设兵团上海知青的家
上世纪60年代,近十万上海知识青年离开了黄浦江畔,满怀豪情地来到新疆参加开发建设.他们在天山南北辽阔的大地上,用铁锨和镐头在亘古的荒原上挥洒汗水和热血,一场场大张旗鼓.轰轰烈烈.改天换地的战斗响彻云霄 ...
-
上海知青回忆:老乡吹牛“老虎肉”两元一碗,自己嫌贵没吃
苏文盛是个返城的老知青,他嘴上常挂一句话:动物会报恩. 了解他的人知道,所谓的"动物报恩",其实是发生在他下乡时候的一件事,当时山洪爆发,生产队的耕牛困在河中高地,他自告奋勇去拽牛 ...
-
上海知青2017元宵联欢会沪剧专场(下集)
上海知青2017元宵联欢会沪剧专场(下集)
-
知青生活故事:上海知青重回第二故乡,站在村头他哭了
2021年4月5日上午十点多,一辆白色越野车来到了东北边陲的向阳沟村村头,车在村口的那两棵大柳树旁边停下来,从车上下来五个人,三男两女.他们站在村头环顾四周,一位头发花白的男士走到路边那两棵大柳树近前 ...
-
上海知青与内蒙古姑娘的生死恋
上海知青与内蒙古姑娘的"生死恋" 北方周末报 63岁的范秀云弯下身子,费力地从卧室床下,拽出一个大皮包来. 这是一个黑色人造革软包.从右下方印着的上海字样以及包的样式,看出那是上世 ...
-
听上海知青讲述在东北插队时的生活趣事,他说他做饭的方法很独特
1970年4月份,六九届初中毕业生陈本才和他的十几名同学在彭浦火车站坐上了北上的火车,他们作为上海知青,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东北边陲最艰苦的地方去插队落户,锤炼红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在上山下 ...
-
上海知青进疆始末
上世纪60年代,近十万上海知识青年离开了黄浦江畔,满怀豪情地来到新疆参加开发建设.他们在天山南北辽阔的大地上,用铁锨和镐头在亘古的荒原上挥洒汗水和热血,一场场大张旗鼓.轰轰烈烈.改天换地的战斗响彻云霄 ...
-
上海知青回忆:因为日军生物武器昏迷8天,多亏老乡想出办法
2001年,汤新芳回到了黑河罕达汽镇,32年前她来到这里的时候,还只是一个高中生,现在儿子都上大学了. 她特地去给一个老大爷扫墓,哭得稀里哗啦,倒不是他们沾亲带故,而是老大爷的那口棺材,30年前本来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