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少见:春秋时期吴国在强盛期直接灭亡

(0)

相关推荐

  • 吴王夫差:一代雄主

    <姑苏晚报>2020年12月28日 B07版 嵇元 晚唐苏州诗人陆龟蒙登临城西灵岩山,看到当年吴王夫差的馆娃宫遗址长满荆棘,想起当年的激荡风云如今都已烟消云散,写下七绝<吴宫怀古&g ...

  • 吴王夫差:放勾践,杀子胥,曾经励精图治的他前后判若两人

    文 / 子玉 吴王夫差是带着国仇家恨登上吴国的王位的.吴国被越军打败,父王亦被越军射伤,很快便一命呜呼. 从此,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吃饭,甚至在梦中,父王临终前的灵魂之问总会让夫差内心惊悸,继而发奋图强 ...

  • 吴越之争,卧薪尝胆后勾践怎么一步步打败吴国,其中范蠡功不可没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也许我们普通人就知道这么多了.话说他是夏禹的后代,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第一任君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夏后帝少康的庶子无余(此人只 ...

  • 伍子胥被害的两个原因分析

    时间:2012-05-12  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纪大华 据<史记·伍子胥例传>记载:伍子胥被吴王杀害了,但他是不服的,他临死前说:"你们把我的眼珠子抠出来,悬挂在吴东门之 ...

  • 上下五千年,阿波聊历史(六)卧薪尝胆,田氏代齐,春秋无义战

    "卧薪尝胆"--吴越争霸 弭兵大会开过四十年以后,东南方比邻的吴国与越国又大动干戈,时在春秋末叶,已是争霸的尾声了. 吴处于长江下游,建都吴(今江苏苏州).越在杭州湾畔,吴之南,建 ...

  • 蛮夷还是正统?先秦吴国人的自我认知变化(中)

    越国登场 相比于有周王室血统的吴国,夏少康后裔的越国则是更加边缘的国家.在东海之滨默默无闻20代之后,才因为楚国需要在吴国后方安插牵制性力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越王允长与楚国结盟,并与吴国多次交锋.在 ...

  • 吴王夫差到底是怎样亡了国?

    作者:方长荣 吴王夫差在位22年,也算个有作为的一代皇帝,他带着吴国走了一趟过山车,由强盛走向衰败,最终成了吴国的末代之君.自古以来人们都将吴国的灭亡怪罪于他的贪色,也就是中了越国用绝世美女西施美人计 ...

  •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何故叫“春秋”?

    '春秋时期'是中国的历史阶段之一,指的是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76年间的历史.用'春秋'来命名这段历史,源于孔子修订的一本名为<春秋>的史书. 1. <春秋&g ...

  •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何叫“春秋”?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年代,这时期虽然政权多元,经常发生不同规模的兼并战役,但各国经济较为繁荣,且文化百花齐放,还出现了一大批流传千古的名人,譬如"孔子".对于这个年代 ...

  •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叫“春秋”呢?

    这个提问的关键词是"春秋时期"和"春秋".明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就知道了为什么叫"春秋"了. 中国历史上的" ...

  • [转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究竟应该从哪一年算起?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究竟应该从哪一年算起? 一般来说,把东周的前半段称为"春秋",把东周的后半段称为"战国",这是错不了的. 但历来的研究者们,对"春秋& ...

  •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封神演义>小说中曾经提到姜子牙面对周文王姬昌所询问的周朝存活多少年时回答道:"周王拉辇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当然,<封神演 ...

  •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做“春秋”

    历史学家把周朝分成了两段:天子说话好使的西周.天子说话不好使的东周. 然后又把东周也分成了两段:天子有点面子的春秋.天子就是个渣渣的战国. ▲朝代列表 准确来说,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年 ...

  •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春秋这个名字,是因为孔子修订的一本书叫做<春秋>.其实这本书,原本是鲁国史官们记载鲁国历史的一本书,按照年份.季节.月.日形式编好.因为一年分四季,孔子修订后以<春秋>命名,后 ...

  • 三国历史人物——陆逊(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荆州牧.右都护.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 ...

  • 三国历史人物——黄盖(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他也因为此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