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岁才看透,为了照顾年轻一辈而“拖垮”自己,这是没有价值的

在中国这个以“孝”为主的社会里面,我们大多人,都提倡“父慈子孝”的思想,更强调“养儿防老”的传统原则。

谈及“父慈子孝”的思想,其实它如今的现实意义,和以往的传统含义,已然发生了很大的不同。

传统的“父慈子孝”含义是什么呢?那就是孩子要孝顺父亲,心中要把亲人亲情放在首位。而身为父亲,不仅要对孝顺的孩子慈祥,更要引导他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而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逐渐加剧,这种“父慈子孝”的想法,却变了味。

在孩子看来,我只要有孩子了,父母这一辈,不管怎样,都得照顾自己的孙儿,不然就是父母不够慈祥。

而在父母看来,孩子一辈也不容易,帮他们照顾孩子和家庭,甚至出钱资助他们,不管自己过得怎样,也都是应该的。

所以,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很多父母,他们都不是父母了,而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免费保姆”。孩子没有上交生活费之余,还得自掏腰包养活他们一家。

很多人会认为,年轻人竞争大,工作不稳定,父母辛勤大方一点也是应该的,没有任何的问题。

这个想法,颇有点“一厢情愿”的意味在里头。要知道,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如果过分为了年轻一辈而“拖垮”了自己,这是不应该的。

“七十岁才看透,免费保姆不讨好”

陈阿姨今年七十岁了,她的老伴去世得早,所以她58岁那年就来到儿子的家庭中来生活养老。

刚开始来到儿子的家庭时,儿子和儿媳妇对陈阿姨还是很尊敬的,甚至每天都服侍自己,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而陈阿姨也不好意思,便每天都给儿子一家整理家务,烧饭煮菜,以此来减少孩子们的负担。

在儿媳妇的两个儿子出生之后,陈阿姨看到有孙子可带了,内心也特别高兴,认为这个家有后了。所以,她不仅肩负了做“母亲”的职责,更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免费“劳工”。

因为儿媳妇生完孩子后,脾气也变得不好了,陈阿姨也不敢惹她。而当孩子哭闹时,做妈的只会在一旁骂孩子,陈阿姨也不放心让孩子这么哭,便自己来带。

所以,这两孩子很多时候,都是跟奶奶睡的,除了要喂奶的时候回到母亲的身边。

在平常的生活中,陈阿姨基本包揽了全部的家务活,甚至有些时候的费用,都是从自己的养老金里面拿出来的。

有一次,陈阿姨跟儿子说,自己的钱全花在家庭里面,自己养老该怎么办啊,而且,每天既要带孩子,也要整理家庭细务,自己的身体也变得不太好了,希望他能体谅自己。

而儿子却在一边诉苦,也在一边抱母亲的大腿,希望她能体谅自己的不易。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陈阿姨也没办法,便一直肩负起这样的“责任”。

在她70岁那年,陈阿姨因为身体过分劳累而进了医院。而儿子夫妇却在一旁抱怨,说陈阿姨该病的时候不病,不该病的时候却犯病,真的是拖累子孙后辈。

陈阿姨躺在病床上,听到这番话,其实很生气,甚至还想回应儿子夫妇两句,可她还是忍了下来。因为她大部分的积蓄,已然花到了孩子一家上,如果孩子不理她,她也就难以生活了。

所以陈阿姨感慨,辛辛苦苦为孩子奋斗了那么多年,为他们辛劳付出了这么多年,换来的却是这般“狼心狗肺”的言语,难道是自己做错了吗?

为了照顾年轻一辈而“拖垮”自己,这是没有价值的

陈阿姨的情况,其实就是这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说,这是很常见的现象。

可为何,父母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就是看不到呢?或者说,父母一把辛酸泪地为了照顾后辈而活着,为何就没有收获到他们该要的尊严和生活呢?

其实,不管是亲子关系也好,其他关系也罢。有一个定理,其实是适用的,那就是你前面做得好了,而后面不管怎样,也都得继续,不然别人就会说你不尽责。

当你稍微出现了点问题之后,哪管你前面有99次做得很好,就因为你第100次做得不好,所以别人都会否认你所付出的一切。

很现实的一个规则。就好比上述中的陈阿姨,她身为婆婆,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可是,为何她儿子一家却要埋怨她,还不感恩她呢?

因为孩子这家人已然习以为常了。儿媳妇习惯了婆婆的照顾,儿子习惯了母亲的忙前忙后,孙儿习惯了奶奶的照顾。这些“习惯”,终究会将陈阿姨拖入“深渊”之中。

这,就是人性。而想要摆脱这样的情况,除非陈阿姨的孩子特别孝顺感恩,除非陈阿姨的家风很好。但是,看儿媳妇连自己的孩子哭闹都要大骂,那她又怎么可能会感恩自己的婆婆呢?

在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的矛盾,好父母,遇到了不孝子,而大孝子,却遇上了无德老人。这样的矛盾,还真的让人无奈。

只想说,为何不让好父母遇到大孝子,而让不孝子遇到无德老人呢?

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明白,人与人之间相处起来本就不容易,多体谅,多包容,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之法。

文/舒山有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