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金句摘录

1、关于“入德”

诗曰,「衣锦尚□[纟回],」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门音]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自《中庸》)

2、何为“温之至”

君子曰:礼之近人情者,非其至者也。郊血,大飨腥,三献爓,一献孰。是故君子之于礼也,非作而致其情也,此有由始也。是故七介以相见也,不然则已悫。三辞三让而至,不然则已蹙。故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宫;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齐人将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慎之至也。故礼有摈诏,乐有相步,温之至也。(摘自《礼记》)

3、何为“和之至”

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庙堂之上,罍尊在阼,牺尊在西。庙堂之下,县鼓在西,应鼓在东。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君西酌牺象,夫人东酌罍尊。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下,和之至也。(摘自《礼记》)

4、何为“敬之至”

祀帝于郊,敬之至也。宗庙之祭,仁之至也。丧礼,忠之至也。备服器,仁之至也。宾客之用币,义之至也。故君子欲观仁义之道,礼其本也。(摘自《礼记》)

5、忠信之人难得

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茍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是以得其人之为贵也。孔子曰:「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毋轻议礼!(摘自《礼记》)

6、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摘自《礼记》)

7、至诚尽性,诚外无物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摘自《中庸》)

8、曲诚为化,柔弱忍和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摘自《中庸》)

9、曲则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摘自老子《道德经》)

10、学以美身,学近其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急躁、浮躁),问一而告二谓之囋(zàn,啰嗦)。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同响,回声)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法则、法度、规章)而不说,《诗》、《书》,故(前代的掌故)而不切(接近、贴近),《春秋》,约(隐微)而不速(此指迅速了解)。方(仿效)其人之(而)习君子之说,则尊以(而)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摘自《荀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