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刀币怎么辨别真伪
齐国(公元前378_公元前324)铸行的刀币,以厚大精美著称,刀币上面文字为“齐法化”,简称三字刀。面文“齐”指齐都城临淄,“法化”意为标准货币。“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建邦长法化”等为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

齐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部分组成。刀首近于三角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整体略微弯曲。目前发现该系列刀币铭文有“齐法化”、“齐之法化”、“节墨法化”、“节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莒邦法化”、“齐返(建)邦长法化”等7种,泉界也有将“法化”也译作“大刀”之说法,故俗称“齐大刀”。
刀币的外形与商周生产工具刀削非常接近,是由充当过原始货币的刀削演进而成的,一般由刀头、刀身、刀柄、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口部位称刃口,刀背部位称刀脊。刀币上大部分都铸有文字或纹饰,铸刀币名称面常称币面,另一面称币背。刀币铸材为青铜,主要金属成分为铜、铅。春秋战国时期有相当一些地区铸行过刀币,主要有齐、燕、赵等国,齐国铸行齐刀,燕国铸行尖首刀和匮刀,赵国铸行直刀。

战国齐明刀币——是一枚极为罕见的古钱币,因最早且主要出土于我国山东博山一带,从而被广大收藏者们称为博山刀。其刀币的形制酷似极类燕之圆折明刀,但是其刀身与燕刀相比更加的瘦长,美观一些。战国齐明刀币的总长度一般在13.8厘米左右,其重约为14克上下,在其钱币的正面刻有“明”字,而背面则是各有不同。据相关数据统计:战国齐明刀币背面的文字有近十种样式,一般是以“齐化”、“化”、“齐化共金”的字样为主,也是在当下古玩市场中较为常见的字样。
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行的货币。另有賹化、賹四化、賹六化三品环钱为辅币。这些刀币的出土,足以证明了繁荣富强的齐国经济和光辉灿烂的青齐文化。

刀币产生于齐国,后来流行于齐国,燕国,赵国,中山等东部诸侯国。周武王伐纣灭商,封姜子牙于齐地,齐国靠近沿海,多盐碱之地,农业不发达,变通渔猎之利,发展手工业,商业,取法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改革货币,铸造刀币。尤其是齐桓公时期,任用管仲为相,因地制宜,变法图强,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春秋首霸。齐国刀币影响到了北方的燕国,临近的赵国,中山国。这些国家也纷纷铸刀币。由于齐刀铸造精良,国家经济蓬勃,刀币一度曾经成为当时诸侯国的“国际货币”。
齐明刀特征,刀身较燕明刀刀身瘦狭,篆书“明”字外笔长且作方折,区别于燕明刀弧折状。而刀背文有齐、齐化、齐化共金、莒冶化、莒冶齐化等十几种不同字数的文字,多素背或符号者。此刀币铸制粗,含铜量略低,含铅量稍高,亦有铅质者。此刀齐燕兼而有之,一定为先秦战国时期铸币,笔者愿就其背景、归属等问题分析如下。春秋战国时,由于各诸侯争霸天下,各自为政,各铸本国币,形成我国币史形制最多的一个特殊时代,产生了贝、布、刀和圆钱四大货币体系。齐明刀铸期较晚,也系刀币体系之一。刀币是由工具削刀演化而来,包括大小尖首刀,大小针首刀、切头刀、小尖刀、小直刀、大小圆首刀、燕明刀、齐明刀、齐大刀等币种。这些刀币,成为我国北方、东方各国(族)主要货币。曾经铸造并行用过刀币的有鲜虞国、中山国、燕国、齐国、赵国及山戎等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