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刀币怎么辨别定价
王莽尊崇儒学,提倡复古,从其采取诸多改革,尤其是币制改革可见一斑。从货币单位到形态,均模仿战国时流行的古币,以搜刮民脂民膏为目的而铸造的大面额“一刀平五千”钱为最,可见王莽对儒学产生的故土、强大的齐国的刀币情有独钟。王莽别出心裁的铸造虚价大钱,对人民财富进行公开掠夺,以致民不聊生,社会经济陷入混乱,致使“金错刀”在产生时就陷入被废止的危境。

刀币形形色色,各种各样所出样很多,不一一列举,始皇帝统一中国后用制钱圆形方孔样式,之后刀币就很少在铸造。
刀币的文化价值,一些传世并不太少的品类,则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艺术价值极高而备受青睐。如汉代王莽新朝时的"货泉"、"布泉"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为收藏珍品。唐高祖武德四年的"开元通宝",系大书法家欧阳洵的手迹,其书风端正古朴,法度严整,劲健含蓄;"淳化元宝"由宋太宗赵光义用楷、行、草三体书写,楷书浑厚端庄,行书隽永流连,草书奔放流畅,使宋代钱币文字艺术走到了空 前 绝 后的境地。还有宋代的一对钱,原文行草分别由司马光和苏东坡所书,飘逸劲拔,为古今一绝,收藏价值很高。另外享有"篆法绝工、六朝之冠"和"北周三品"、"重宝"的古钱币均属此列。

"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巨细邻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奇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饱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据实践丈量,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份额。而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又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这就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陈规"。这些准确的规划和奇妙的构想,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以后跟着齐国国土的扩大和与邦邻交兵,齐国的刀币流转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区域。此刻的刀币由于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
战国刀币,币身有郭,尖首,弧背凹刃,柄端有圆环,柄背面各有两道竖斜突纹。面文“齐建邦张法化”六子篆书。背面上部有三道横突纹。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齐国,是著 名的军事家姜子牙的封地,因为它濒临大海,得渔盐之利,加之明君贤臣治理,因此国力强盛、军事发达、经济繁荣。正所谓“无市则民乏矣”,繁荣的商业贸易,促成了发达的货币文化。伴随着经济往来的不断发展,齐国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铸造流通了一种形状像手工业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青铜刀——当时人称为“刀削”的青铜铸币,称之为“刀币”。
中国古代仿照环首小刀形状铸成的铜币,属战国铜币中的一种。 《管子》、 《地数》 、 《揆度》曾提到“刀布”和“刀币”,都是指铜币而言。战国时齐、燕、赵等国都铸造过刀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