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你会想到什么?

作者:果子哥

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明白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确实,有这个现象。

有人说,没有深度思考的人生,是一种缺憾。

同样,没有深度思考,认真审核的血常规报告,是不合格的报告。

为什么做了多年的血常规,却审核不好一张报告单?

当遇到血小板计数较低时,我们会想到哪些情况?

工作间隙,我尝试总结一下遇见的情况,与各位同仁分享交流。

1
血液凝固

在门急诊血常规检查,抽血过程中,偶尔会碰到采血不顺的情况。

有时,有较大凝块,我们将试管颠倒,来回晃荡,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

有时,是很微小的凝集挂壁,这种情况,并不容易发现。

多数时候,重新采血,就能纠正血小板人为原因导致的降低。

2
冷凝集

笔者也曾碰见过这种情况,特别是寒冷的冬季。温度过低,采血后,自身冷凝集抗体导致血小板凝集成团。

有时,同时存在红细胞凝集的情况,可以观察到管壁细颗粒状物质挂壁现象。

多数在37度水浴后,及时检测,可以纠正假性降低的情况。

3
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

这种情况,偶尔也会遇见。因抗凝剂的原因,导致血小板凝集,血涂片可以观察到血小板大量聚集,特别是血涂片尾部。

我们更换抗凝管,采用枸橼酸钠抗凝剂,多数时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但也有例外,枸橼酸钠和EDTA抗凝剂都依赖性降低。

有报道,阿米卡星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这个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尝试探索。

4
患者本身血小板计数较低

笔者曾经在工作中遇见这样的病例,血小板计数很低,低到危急值以下。

起初以为做错了试验,后来询问患者本人,才知道患者本身就有血小板减少的病史。这类患者,有的并没有皮肤出血点,瘀斑,牙龈易出血的临床症状。

是家族遗传性?还是有一类健康人,他的血小板数量本身就是在一个较低水平?血小板功能较强反而弥补了血小板数量不足?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5
放化疗患者

有些实体瘤患者,在手术后,会有放化疗治疗措施,也会有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出现。

这种情况,就要注意询问病史,或者查看病史,审核报告。

6
白血病患者

我们常说,小小血常规,发现大病情。

血常规目前仍然是筛查白血病的较为重要的手段。

有些白血病人首发症状可能是感冒,发热,牙龈出血,胃肠道疾病,在查血常规时,有些有降低的情况。

,说的主要是白细胞降低,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血小板数量减少。这类报告审核时,要留意,心中有这个概念。

“三系”降低时,血涂片观察下来,血小板数量也往往较低。

7
服用药物影响

这个在临床中也较为常见。特别是住院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血小板数量连续降低,通过历史数据可以比较发现。

一旦停药,血小板又很快能够恢复。

笔者曾发现蝮蛇血凝酶就可以导致血小板数量降低。

当然还有很多其它药物能使血小板降低。

8
脾功能亢进

血小板主要在脾脏代谢,破坏。脾功能亢进,血小板来不及补充,数量减少。

你看,看似简单的血小板计数,需要注意的也很多。审核时,遭遇血小板数量减少,我们该如何解决,采取怎样的策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这都是需要我们工作中积累,深度思考的问题。

有时,不是明白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是我们压根没有明白这些道理。明白了,实践好了,那些道理才是自己的。

本文为医家小二首发,作者:果子哥转载需获授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