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认为养生应遵守四时规律

【原文】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1),故不下(2)也。天明则日月不明(3),邪害空窍(4),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5),云雾不精(6),则上应白露(7)不下,交通不表(8),万物命故不施(9),不施则名(10)木多死。恶气不发(11),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藁(12)不荣,贼风(13)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14),与道相失,则未央(15)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16),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17)不生,肝气内变(18);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19);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20);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21)。

【注释】

(1)藏德不止:藏,蓄也,隐藏不露也。德,推动自然万物生化的作用和力量。全句意指天蓄藏这样的力量,运行不息,称之为藏德不止。

(2)下:去,衰弱,衰减之意。

(3)天明则日月不明:天明之明,通“萌”、“蒙”,盲也,昏暗之义。全句指天空阴霾晦塞,日月失去光辉。

(4)邪害空窍:空窍,孔窍之意。此处指天地之间的广大空间。

(5)冒明:即冒瞑,隐蔽不清。喜多村直宽注:“冒明疑似冒瞑。

盖明、瞑古音相通,否则与闭塞之义不相涉。”(6)云雾不精:指云雾弥漫,日光不清。精,通“晴”。

(7)白露:泛指雨露,《太素》作“甘露”。

(8)交通不表:交通,天地阴阳之气相互升降交感。表,呈现。

(9)万物命故不施(yǐ):施,延续。即言万物的生命不能延续。

(10)名:高大,巨大。

(11)恶气不发:恶气,指有害万物生长的恶劣气候。不,《太素》无“不”字。

(12)菀藁:菀,茂盛。藁,泛指禾苗。菀藁,即茂盛的禾苗。

(13)贼风:指自然界中不正常的,会给万物带来危害的邪气。

(14)天地四时不相保:指四时阴阳紊乱。

(15)未央:不到一半。

(16)奇病:胡澍注:“奇,当为'苛’字,形似而误也。苛,亦病也。古人自有复语耳。”(17)少阳、太阳、太阴、少阴:代表四时阴阳之气的多少。少阳代表春令之阳气,太阳代表夏令之阳气,太阴代表秋令之阳气,少阴代表冬令之阳气。

(18)肝气内变:肝气内郁发生病变。

(19)心气内洞:心气内虚不足。

(20)肺气焦满:肺热叶张,形容肺气被火邪灼伤。

(21)肾气独沉:肾气失藏而见注、泄、沉、寒之症。

【白话详解】

苍天之气是清净光明的,蕴藏着生化万物之德,如此健运不息,所以可以长盛而不衰。如果天气阴霾晦暗,日月失去光明,天地之间阻隔不通,阳气闭塞而不可下降,地气隐蔽而不能上升,云雾弥漫,日光不清,雨露不降,天地阴阳之气不相交通,万物生命不能延续,高大的树木多会死亡,有害生物的邪气和暴雨不断袭击,天地四时阴阳变化失调,违背正常变化规律,万物不得终时。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圣人能够顺应自然变化,注意养生,所以不会发生重病。要是万物都能不失保养之道,则会保全不竭的生气。

如果与春令之气相违逆,那么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发,人体肝气内郁,发生病变。如果与夏令之气相违逆,那么太阳之气就不能长养,人体就会发生心虚的病。如果与秋令之气相违逆,那么太阴之气就不能收敛,人体就会发生肺部灼伤,胀满不适的病变。如果与冬令之气相违逆,那么少阴之气就不能潜藏,从而肾气下陷而发生注泻等功能衰减的疾病。

【按语】

本节主要阐述了自然界天地四时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影响万物生长收藏规律以及自然与人体生理病理相关联的学说。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是清净光明而天气晴朗的,因而万物生化不止,健运不息。但是一旦阴阳升降失常,天地之气不相交通,则风雨不调,万物失养。人体的调养应当顺应自然界的这一运行变化规律,做到与天地相参应,这样才能生气不竭,苛疾不起。若违逆这一规律,就会少阳不生、太阳不长、少阴不收、太阴不藏,从而相应发生“肝气内变”、“心气内洞”、“肺气焦满”、“肾气独沉”等病理变化,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正气内虚而最终致病。谨告人们遵守四时规律为养生的第一要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