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国时期江苏的谜社

古城帝都和江南繁华之地的江苏诸城市,谜社活动非常兴盛。

明末清初著名谜家黄周星,好结社与文人交往,在杭州集寻云榭社,广陵(今扬州)集木兰亭社,金陵(今南京)集古欢社,以诗酒廋词相娱。江山风月主人在《廋词》题词中称:“林闾多暇,集知己数人,谈宴竟日。酒阑烛跋之余,辄取古人姓名为隐语,以供射覆。中者举大白酬之,不中者罚以苦茗,亦闲居乐事也!”

清嘉庆年间,江苏扬州成立了竹西春社。这是一个由市民阶层出身的文士自发组合的灯谜社团,主要成员有爱素生、委宛山人、潘光、汪廷模、汪立亭、闵土双、王蕙隆、张厚安、闵恒、简应恒、殷斗南等10余人。爱素生辑《竹西春社钞》,集社员谜作350余条,谜作的基本风格为长篇咏物居多,文人气与乡土味俱浓,且糅合曲折复杂的谜格,难猜难继承。单句谜较少,影响却强于长篇咏物谜。

晚清时,扬州有一个广陵吟社,会诗文兼谜事活动,刊有《广陵吟社谜剩》。

孔剑秋在《心向往斋谜话》中,记录了晚清活跃于扬州的多家谜社的活动:

史阁部(史可法)祠向为结社之所,春秋佳日,骚人墨客咸聚集于此。有许君幼樵,特制谜语百余条,假座祠内,招致社中人谋尽日之欢。

郡城之西偏曰李后府,有曹氏之别业。曹,故甘泉世家,尝于试灯风里,特开春社。余薄暮前往,则火树银花,照耀如白昼。社条美不胜收。

教场迤南有可可居酒家,其屋为小玲珑茶社旧址。主人高乃超盖当时之隐君子……方其高张酒旗,每于午后设留声机以招徕高阳酒徒,四壁悬谜。

真州阮文达公之嫡孙,有排行十三者,人咸以“阮十三”称之,经余之暇,喜撰隐语……尝于其家庙及文选楼放社。

流水桥傍霓裳仙馆,诸名士结社与此。

杜实夫与江育熙等另结一社,号葫芦山馆。

至清末民初,扬州成立了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竹西后社。祁甘荼《心向往斋谜话序》云:“扬州昔有竹西春社,一时称盛。君(孔剑秋)本其旨,创立竹西后社。”社员有40余人,如孔剑秋、孙凤翔、汤公亮、吴召葑、方六皆、祁甘荼、郭仁钦、陈天一、刘谦甫、刘少甫、刘继侯、吴珏、王绍俞、吴恩棠、高芸生、黄省斋、方问清、江厚庵、孔繁澳、孔可畏、孔侠侯、孙子美、张剑南、高畅九、杜召棠、汪幼山、施训生、郭少庭、谢闲轩、萧君、谭亦纬、萧寄涣、赵季荫等,其中不少人为当时知名学者、诗人和书画家。竹西后社社员每月举行灯谜活动,其间又有消夏、消寒两会,经常对外举办谜会,以活跃市民的文化生活。竹西后社舍弃清代竹西春社使用方言入谜的习惯,崇尚“典、浅、显”“俗不伤雅”的谜风,运用会意制谜,谜作典雅而不晦涩,颇受市民欢迎和海内灯谜爱好者的赞赏。竹西后社谜人的谜作丰富,谜著有:孔剑秋著《心向往斋谜话》,孙凤翔著《惜今轩说谜》,吴半村著《悔不读书斋谜稿》、孔剑秋辑《埋胔集》,陈天一辑《竹西后社谜剩》、吴半村辑《隐语萃菁》等。日寇侵占我东北之时,孔剑秋等与海内谜家吴莲洲、孙剡溪等合作,共同创作《抗日文虎》刊于报章,谜作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在苏州,先后成立有五亩园谜社(仪凤茶肆谜社)、无名社(灯社)、西亭谜社等。

五亩园谜社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吴中名士管礼昌(字叔壬)发起,在苏州古城西北隅桃花坞西大营门的五亩园内成立,有朱世德、徐钺、徐国钧、沈敬学、胡国祥、王恩普、陈曾绶、陈祖德、陆鸿宾、何维棅等20余名固定社员。每逢望日,社员在五亩园内会聚,悬谜遣兴。对外征射则在养育巷仪凤茶社内。1931年,曹叔衡在《文虎回忆录》中讲述:“忆余为童子时,读书吴门……与表兄张君,在养育巷仪凤茶肆啜茗,见其(管叔壬)与知友十许人,长年集会茗肆。入夜则团坐一圆桌,中置绢灯一,各粘谜于四周,相互商猜,中则分赠不律(笔)、隃糜(墨)等品,每日至黄昏八九时止……是中主社,为吴中名宿管叔壬先生。”光绪十四年(1888年)因部分骨干社员相继作古,谜社偃旗息鼓。为寄托哀思,管礼昌将诸社员参加历次活动时所出的谜作加以精选,编纂成《新灯合璧》三卷。书中“凡例”提出灯谜“用正典固佳,即借用俗典,亦无不可”的主张,反映清末谜作的发展新趋势。谜社所制灯谜,通俗流畅,俗不伤雅,自然浑成,风趣幽默,许多谜作饱含浓厚乡土风味,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无名社是薛凤昌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吴江创建的灯社,社员有其胞兄薛淦夫,同乡好友金松岑、潘文勤、王啸桐、沈中路、周良夫、顾友兰、王清臣、于欧生等人。灯社经常开展内部谜语会猜,“春宵秋夕,集三数朋侪,钩心斗角,每一揭晓,鼓掌称善,虽曰游戏,工雅实难”(薛凤昌《邃汉斋谜话·自序》)。清宣统三年(1911年),随着金松岑迁居苏州,薛凤昌离开吴江,灯社停止活动。

西亭谜社是民国时期的谜社。1928年和1929年春节期间,苏州西亭棋社张灯而附设谜会,自正月初八起至十五止,历时8日,悬谜达200条。主事者程瞻庐、王戟髯、朱枫隐等就此结社,上海《文虎》1930年10月开始连载了程瞻庐撰《吴门春灯话》。1931年4月《文虎》刊载了朱枫隐的《春灯追忆录》。郑逸梅在《星社文献·社友的谜兴》中谈到:“他们在吴中假王废基的西亭,组织‘西亭谜社’。每逢新年,辄张灯悬挂谜条,一般有谜癖的,纷纷往射,颇极一时之盛。”

自清光绪初年起,江苏淮安地区即盛行张灯猜谜之风,先后成立隐语社、清江浦谜社、商旧谜社、太平庵谜社、海会谜社等谜学团体。

隐语社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成立。由徐嘉(字宾华)、段笏林(字朝瑞)招集同好而设。社员有于少芗、黄霜圃、薛苏台、程冶臣、王镜珊、嗣龙、云黼等。光绪四年夏刊同人谜集《隐语鲭腴》。

清江浦谜社约于清光绪庚子(1900年)前后由范丹林主持,参加者有乔隐樵、祁甘荼、田桂舫、闻漱泉等多达三四十人,其中有本地人,亦有客籍淮安的官员、商人。乔隐樵撰《袁江廋词摘记》介绍:“范丹林先生,人极诙谐,自少壮至八旬外,历年于春秋佳日,招募社友,各鼓清兴。”

商旧谜社于清光绪末年由顾震福与其妻兄韦宗海、韦宗泗昆仲及客淮浙江谜家许台新、武隽武等发起成立,名取“劫余回里、温寻旧梦”之意。谜社阵容庞大,社员有李瘦岑、俞赞侯、萧渭侯等。社员谜作后经顾震福辑录编成《商旧社友谜存》七卷行世。

江苏其他地区的谜社还有常熟的琴心文虎社和其后在连云港新浦由赵开永发起成立的新海制谜社等。琴心文虎社于1934年冬在常熟道南横街琴心茶社内成立,主持人为养病回里的“萍社”元老徐枕亚和当地谜家王吉民、胡素公等。第二年,徐枕亚将“累月以来,积存颇夥”的社员谜作汇编成《琴心文虎》小册子印行。

(0)

相关推荐

  • 【琅峰谜苑】商灯文虎联谊会猜

    春节期间,琅峰谜社在新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民协主席倪瑜发先生的带领下,在市谜协主席孙国光先生(也是琅峰谜社名誉主席).陈三徒先生.刘镇波先生的指导下,在众师友的关心配合下,隆重举办了六场灯谜会猜 ...

  • 清代民国时期北京的谜社

    北京为皇家京都,由于"地利"而具有特殊的风采.晚清民初,灯谜大盛,谜家们相互交流,切磋谜艺,结社之风大盛,先后涌现出数十个谜社. 南社是北京历史悠久的谜社.赋笋斋主人<龙山社 ...

  • 清代民国时期山西的谜社

    1921年前后,张友渔.张鉴秋.祁慎书等,在太原第一师范学校成立廋词社,研究制谜打虎之道,制谜极多.1923年,太原张友渔.何春生.吴绥之.武介石.马乾符.曾子文.张子渐.罗眉仙.陈孟同等几位打虎老手 ...

  • 清代民国时期上海的谜社

    上海的谜会活动,早在清咸丰年间已相当流行,到同治.光绪年间尤为盛行. 清同治.光绪年间,上海南市成立玉泉轩谜社.杭州人葛元煦(理斋)<闲情小录初集·文虎>之跋文介绍:"自寄迹沪渎 ...

  • 清代民国时期浙江的谜社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浙江平湖人张志贤等在平湖城内西大街的松风茶社结松风谜社,初期有10余人参加,盛时达30余人.每逢华灯初上,座客常满,社中人士,交互猜射.谜社至辛亥革命前始歇.社员谜作编于& ...

  • 清代民国时期福建的谜社

    清光绪八年(1882年),福建石狮蚶江的林桂舟.林少怀.吴金炎等8人成立谈虎楼谜社,创作多为物谜.哑谜.画谜,谜文运用白话体,并用闽南语.俗语入谜,常设坛征射.1930年,林桂舟到台湾经商,将灯谜带到 ...

  • 清代民国时期台湾的谜社

    民国时期,台湾文人荟萃,结社事谜,谜坛一新.洪伍雄著<谜语的理论与应用>记载:"1920年,万华文学会在台北成立,此为台湾最早之纯谜学组织:著名谜家则有连雅堂.黄文虎.张纯甫.谢 ...

  • 清代民国时期河南的谜社

    民国初年,居开封之伶隐汪笑侬喜欢灯谜,能猜会制,自成笑社,后改为可发一笑社.因社内仅一人,一时传为佳话.灯节三夜,汪笑侬例必每夕提前遍游全市,以所得谜彩,装之大竹提篮,满载而归后,方张灯于相国寺西偏院 ...

  • 清代民国时期湖北的谜社

    20世纪20年代初,湖北武汉新市场(民众乐园)成立扶雅社.社长孙亚二,社员有王绶臣.李寿青.李笠僧.陈子云.佘辅声.彭冰心等.每周举行一次张虎征射活动,猜中者有小奖品表示.大革命一度中断活动,30年代 ...

  • 清代民国时期湖南的谜社

    1901年,灯谜学家张起南在辰州(湖南沅陵)矿局供职时,在当地大力提倡和开展灯谜活动,创办"蓬莱谜社".辰人将张起南奉为"开山老祖""谜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