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一)——学而第一(1-6)
一、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至战国前期成书。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全书共二十篇,492节,首创“语录体”。


二、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0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称十三经。”
三、内容详解:
【学而第一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重点阐述学做人和学文化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孔子认为,学习的人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艺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自觉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加强品德修养的核心在于履行孝、悌、忠、信等礼的准则。
本篇的著名语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等。
1.1 学道之乐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zōu)陬邑(今山东省曲[fù]阜市)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帝辛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四世祖。传位至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六世祖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得孔氏,封地位于宋国栗邑,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shāng)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祈父,祈父子孔防叔(孔子曾祖父,曾任鲁防邑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名[hé]纥,字叔)是孔防叔的孙子,是以勇力著称的武士。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zhēng)徵在愿嫁叔梁纥。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史称之“野合”。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年五十,担任鲁国司寇,摄行相职。不久弃官,偕弟子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广的内涵。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弟子众多,通六艺者七十余人。他奔走呼号,敢批当世权贵。在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学说主要记载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的《论语》中。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传承。与其最为卓越的衣钵继承者孟子统称为“孔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世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2)学: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指时常演习礼、乐,复习诗、书。时,时常。习,温习、实习、练习。
(4)(yuè)说:通“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同门曰朋”,即在同一位老师门下学习,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lè)乐:与“(yuè)说”有所区别;“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yùn)愠:恼怒,怨恨。
(8)君子:指有德者、有位者,此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习《诗》、《书》、礼、乐等知识、技艺,修养自己、福国利民的学问,并且能及时地复习、演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事情吗?他人不了解自己却从不怨恨,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解析】
孔子所说的“学问”是人的“入道之门,积德之基”。他强调的是“学”之后的“行”。
本章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学道的过程中积极习练、有所获得的愉悦,是闻道的情感体验;二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思想交融、碰撞中的更加愉悦,是研道的情感体验;三是即使思想有碰撞、见解有分歧也没有恼怒、怨恨,依然互相尊重、欣赏,是明道的情感体验,修养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了。
一门心思只学知识,而不想着如何让学到的知识先服务于自己,后服务于社会,造就的无疑会是一些“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书呆子、百无一用的书生。这就需要在正确知识引领下,更好地做人,更好地做事。有些人满腹才学,却尽做祸国殃民之事,一样是“无学”之徒,譬如秦(huì)桧、严(sōng)嵩等人。有些人,虽然读的书不多,知识也不够丰富,但做人有担当,做事有主见、重大义,这样的人才是有大学问的人。做人做事的学问不是在书斋里形成的,而是在日常的做事、交友、为政、经商、治家乃至穿衣吃饭、打扫卫生等这些具体的社会活动中养成的,这就是“习”的含义。
学问的获得,既需要实践,更需要不断地反思,随时随地地提醒自己改正错误与不足。提高人格修养是行为的习得,没有持之以恒的反复磨砺,是很难形成的。进德修身是与自己的不良习气作斗争,通常是痛苦的事情,但是在孔子看来却充满了“悦”和“乐”,有着无限的乐趣。因为个人修养的提高乃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是运用自己的心灵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不仅能培植人格,更能增长智慧,这种成长的幸福感是难以言说的。这正体现了孔子心态和气度的非凡博大!
1.2 孝悌是仁的根本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1)有子:(前508年或前518年—?),有氏,名若,字子有(一说字子若)。孔子的学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被尊为儒学圣贤。比孔子小33岁,一说小43岁。据《孟子》、《史记》等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慕孔子,曾因有若似孔子,而群起推举其为师,并以师礼事之。但是不久,弟子们先后提出两个问题,有若皆不能回答,遂被赶下位来。有若为众人所推举为师,说明其确有卓异之处。据《孟子》记载,有若认为孔子在人群中好比“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宣称“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因此,孟子所谓的有若“似圣人”,非指相貌,而是指他在思想上非常并很接近孔子。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tì)弟:善事父母曰“孝”,即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善事兄长曰“弟”,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3)犯上:指触犯长辈或上级,常特指冒犯朝廷。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xiǎn)鲜:少。
(5)未之有也:不曾有过这样的人;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致力于根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有学者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
【译文】
有子说:”做人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君子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做人治国的道理也就产生了。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这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解析】
在孔子的学说里,“仁’是核心思想和终极的追求,其核心要义是“仁者爱人”。而要达到”仁”的境界,不仅需要内心的体验,更需要投身现实。这段话明确指出,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仁”是爱的哲学,“孝”是爱的感恩回报。在有子看来,一个人如果在家里懂得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当他走向社会后,就会尊重上级,优待朋友同事,能以自己的行为促进人际的和谐,进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有子从两个角度阐述“孝悌”的意义。
第一,“孝悌”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有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的亲人,才能将这种爱推及他人,由爱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推广到爱一切人。这样,很自然地就把个人的修养与维系社会稳定连接起来。自从汉代以来,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奉行以孝治天下的社会政策,这便是中国社会历五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其所依据的理论,正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倡导的这种孝道。在这里,儒家是按照为人孝悌——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稳定这样的思路推演的。
第二,从个人修养的角度阐述了“孝悌”的意义。儒家所说的做学问,也就是探讨如何做人,其最终目的是求“仁”。不论是人生的建立,还是内心的修养,真正的君子都把“孝悌”作为根本。“孝悌”不仅仅是高尚的起点,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
“孝”是对长辈的敬爱和孝顺,“弟”是指兄弟姊妹间的友爱,也可以推广到朋友之间,泛化为一种高尚的社会友情。所谓“君子务本”,就是指抓住“孝悌”的根本,从关爱身边的人做起,培养自己的美德。个人修养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对缔造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有着具体而细微的作用。当更多的人成为品行高尚的君子,社会必然会形成良风美俗;在这样的社会里,将会有更多的人获得幸福和圆满的人生。
1.3 远离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1)巧言令色:指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巧、令,都是美好的意思,此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xiǎn)鲜:少。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颜悦色面孔的人,很少是仁德的。”
【解析】
巧言令色就是利用花言巧语去迷惑、取悦他人的行径。那些“巧言令色”之人,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八面玲珑,讨人喜欢。多半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作为智者,孔子对这种行为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提出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
春秋时期,齐桓公因管仲的忠谏直言称霸于诸国,晚年却因佞臣的巧言令色而不得善终。管仲在临死之前就曾告诫齐桓公道:“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为人冷酷无情;开方背叛了自己的父母,其心叵测;竖刁甘受阉刑,私欲之心昭然若揭。此三人皆为不仁、不孝之徒,他们为了逢迎君主,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千万不能重用。”可是,他们的马屁拍得太到位了,齐桓公还是未听忠言任用了他们。结果,齐桓公刚死,三人便偕同公子姜无诡犯上作乱,将其尸体置于床上两月有余才装棺入殓。装殓之时,其尸身早已腐烂生(qū)蛆。而此后的齐国,则陷入长期的内乱。
孔子意在告诫他的弟子,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真诚坦荡。要在言行上服从于真善的准则,不去刻意地追求外在的装饰。若是利用花言巧语讨好别人就是为假作恶,这样做是无法修成完善人格的。同时,他期望弟子们努力提高个人修养,看清社会上的各色人群,更加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并最终走向成功。
1.4 要善于自我反省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1)(zēng)曾子:(前505年-前435年),[sì]姒姓,曾氏,名(shēn)参,字子(yú)舆。他是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是黄帝后代,亦为夏禹王后代,被鲁国灭亡了的(zēng)鄫国贵族的后代。他是曾点之子,少时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鲁哀公五年(前490年),奉父命至楚,从学孔子。比孔子小46岁,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后随孔子周游楚、卫后入鲁。颜回病故后,曾子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鲁(dào)悼公十一年(前456年),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后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他提出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还有其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子为人孝悌、诚信,留下了“啮指痛心”、“曾子杀猪”等家喻户晓的故事。是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七十二贤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宗圣”,儒学五大圣人之一,孔庙四配之一,终年71岁。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著作,被后世尊称为“宗圣”。
(2)三(xǐng)省:多次自觉反省。三,古代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省,检查、察看。
(3)忠:尽己之谓忠,此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信,诚。
(5)(chuán)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或实践了。传,受之于师。习,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从多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艺是否勤于实习,内化于心了呢?”
【解析】
曾子在孔门中是最重修身的一个人,他通过“一日三省”之法,铸就了完美的人格。在曾子看来,反省是一种很好的修养手段,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地加以改正,提升自身的思想修为和道德境界,在反思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自律精神,是每一位有志之人都要学习的。自我反省是一种从认识到实践,然后再从实践中汲取经验,进而提高认识和修正行为的过程,是修成美德、提升智慧的必由之路。比如战国末年,六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原因基本上如出一辙。引用苏洵的话便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倘若在韩国被灭时,其他五国及时反省,联合起来抵抗强秦,未必会丢了祖宗社稷。
“不慎而始,而祸其终”,曾子给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指了条明路。每日反思三件事:第一,反思一下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竭尽全力?为省“忠”。第二,与朋友相处时,自己答应别人的事情有没有做到。为省“信”,人无信而不立。第三,老师或前辈们所传授的做人做事的方法,自己有没有进行实践和印证。为省“悟”,做人做事不能只在纸上谈兵,应当付诸于实践,只有通过自身的感悟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能否修得正果,关键在于人们是否认识到了自省的重要性。
1.5 从政原则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1)(dǎo)道:通“导”,用作动词,是引导、治理的意思。
(2)千(shèng)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战车的诸侯国,即代指大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打仗用兵车,所以车辆的数目多少往往标志着国家的强弱;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兵车,是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兵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计一百人。
(3)敬事: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
(5)使民以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时,指农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国家事务,并且取信于民;应该节省财政开支,并且爱护臣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解析】
本章阐述从政应该遵循的三大原则,强调执政者要以“人”为本。
第一,敬事而信,这是从政应有的态度。敬事,就是敬业,小心谨慎地处理自己负责的事情。不仅是一种外在的态度,更是一种内在的感情,成为人性的一部分。比如清朝雍正帝,平均每天要批上百道奏折,于国家之事不可谓不尽心。因此,他在位期间国富民泰,鲜有怨言。在此基础上取信于人,争取下属或民众的信任。工作才能顺利展开,事业才能获得成功。
第二,节用而爱人,这是从政者应该掌握的治理方法。节用,是指一国之君应当节约财政开支,不要乱搞铺张浪费。当年的慈禧太后为了给自己庆祝六十大寿,擅自挪用海军的经费,致使北洋水师没有炮舰可用,最终兵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节用的目的就是“爱人”,对自己的下属有着足够的爱护和体恤,时常带给他们一些安慰和鼓励。
第三,使民以时,这是从政者必知的基本要求。治理政事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做法、用合适的人。秦始皇连年征用农民修长城、造陵寝、盖阿房宫,致使农民们田园荒芜,难以为生,除了造反,实在别无他法。秦朝是这样,隋朝也是这样,显然是使民过度了。
1.6 教育策略和途径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1)弟子:指年幼之人,弟系对兄而言,子系对父而言;此指学生。
(2)入:古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则(tì)弟: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
(4)谨:严谨,谨慎,寡言少语。
(5)仁:指具有仁德的人,即温和、善良的人,此形容词用作名词。
(6)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或剩余的精力。
(7)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友爱兄弟;要谨言慎行,恪守诚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再去学习《诗》、《书》等文化知识。”
【解析】
作为教育家,孔子极其重视道德教育,他不仅有高深的思想,也有平易近人的教法。人生启蒙,怎样从一个无知的孩童成长为对社会群体有用之才。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知识。首先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其次学习待人接物,做到严谨守信;这些根基打好后,再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入则孝”除了孝敬父母的含义,还可以扩展到师生。在我国古代,学生或晚辈皆称为“弟子”,师生间的关系仿若父子,师父一词就是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中演变出来的。老师是传经授道之人,对弟子德行才识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故而,做弟子的应该按孝的原则对待老师,要对自己的老师尊敬有礼。
“出则悌”是指出门在外要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能够友好相处,这样人生的路才会更加平坦宽广。再扩展到爱国家、爱天下,才是对这个“弟”字的正解。
“谨而信”是指学习做人要先注意自己的言行,处处小心谨慎。谨慎是一种修养,只有谨慎的人才不会轻易地对他人作出许诺。一旦答应了别人的要求,就会尽心竭力地达成别人的愿望,做到言而有信。
“泛爱众”是指在社会生活中,要有着广阔的胸襟,能够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保持着友爱的态度。这种行为是包括师道在内的所有道的综合体现,真要修到如此境界却是极为不易的。
“亲仁”是指亲近那些有道德的人,与他们做朋友,进一步培养自己的仁德之心,争取做个有道德的人。这也是孔子这句话的主要目的。只有做到“孝”、“弟”、“信”、“爱”,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着良好的规范,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
“余力学文”是指在有了仁德之心后,若是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可以去学些文化知识了。
总之,孔学的人生第一课便是做人,要求从小就注重道德伦理上的修养。有了一定的道德基础,再学习各种知识。德高才浅,只是这个人对社会贡献多少的问题;而无德有才,则是危害社会的问题了。一个人只有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才会离成功更近,成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
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1662年—1722年)以本章内容编著为蒙学经典《弟子规》,分五个部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成为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