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愁》之“养拙蓬为户”

养拙蓬为户,茫茫何所开。

江通神女馆,地隔望乡台。

渐惜容颜老,无由弟妹来。

兵戈与人事,回首一悲哀。

注:

养拙:谓才能低下而闲居度日。常用为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

神女馆:神女庙。传说楚怀王梦游高唐遇神女,过后怀王思念神女,为之立庙。

望乡台: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可眺望家乡的高地或人工修筑的高台。二是指传说阴间有一座台,新死的人的灵魂在上面能看见阳间家中情况。从诗中的意思来分析,应是后者的意义。

解读: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人伦亲情的传统,亲情诗的写作源远流长。杜甫的亲情诗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在主题的开拓,风格的变化上着意努力,从而将亲情诗的写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从这首诗中不难发现。

这主要突出表现在他总能将国事家事穿插叙述,因为战乱给他和家人、弟妹带来了太多的不幸与痛苦,他的很多亲情诗当中都是在思念因战争而分离的亲人。即使有暂时团聚的欢乐,也往往和是笑中带泪,乐中有哀,悲欣交集。

诗人在思念亲人的同时,常常不自觉地推己及人,联想到普天下百姓的命运及国家的命运,所以他的亲情诗中往往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即本诗所谓“兵戈与人事,回首一悲哀。”这也使得他个人及家人的不幸具有更普遍的意义,由此他的亲情诗被赋予了反映时代声音的深刻内涵,这是杜甫对亲情诗的重要开拓。

正因为杜甫的亲情诗反映的不人仅仅是一己一家之事,而往往与时局国运密切相关,所以诗的内涵丰富,格局开阔,描写虽然细微却不流于琐碎局狭,反而变化万端,曲尽其致,表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国家社会的变乱动荡以及个人与家庭的游离困苦,造就了杜甫的亲情诗,从这些亲情诗中,我们能感受到杜甫与亲人的悲欢离合,也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我们几乎把它们看做是一部浓缩版的“安史之乱”史来读,这也是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尽管他并不希望这样。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

  • 【衍水杂评】古体新诗论

    每日一句 其实不用担心,你们中的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遇见你梦想的真爱.只会因为害怕孤独地死去,而选择随便找个人,互相饲养.--塞内加 古诗新诗论 引 言 诗歌的魅丽是无穷的.从古代到现代,诗歌在我们这 ...

  • 夜读|云浮方志里的唐诗(下)

    作者:文长辉 二 有一位诗人在南下途中,专门拜访了惠能大师. 这人就是宋之问.唐景云元年(公元712年),被流放的宋之问经韶州广果寺(后名南华寺)朝拜惠能.我们无从得知当时拜见的情景,也许会有&quo ...

  • 61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意》之“檐影微微落”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 野船明细火,宿雁聚圆沙.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 注: 全诗按照时间顺序,集中写了江上景物,即作者所见.首联"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q ...

  • 60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意》之“啭枝黄鸟近”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 啭:鸟婉转地叫. 解读: 此为写草堂春日之景,抒发闲适之情的诗句,诗中没有直接写雨,却处处 ...

  • 65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闷》之“地阔平沙岸”

    地阔平沙岸,舟虚小洞房. 使尘来驿道,城日避乌樯. 暑雨留蒸湿,江风借夕凉. 行云星隐见,叠浪月光芒. 萤鉴缘帷彻,蛛丝罥鬓长. 哀筝犹凭几,鸣笛竟沾裳. 倚著如秦赘,过逢类楚狂. 气冲看剑匣,颖脱抚 ...

  • 66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

    白水鱼竿客,清秋鹤发翁. 胡为来幕下,只合在舟中. 黄卷真如律,青袍也自公. 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 平地专欹倒,分曹失异同. 礼甘衰力就,义忝上官通. 畴昔论诗早,光辉仗钺雄. 宽容存性拙,剪拂念 ...

  • 67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愤》

     闻道花门将,论功未尽归.  自从收帝里,谁复总戎机. 蜂虿终怀毒,雷霆可震威. 莫令鞭血地,再湿汉臣衣. 注:  "闻道"两句:指郭子仪与回纥联合,再破吐蕃后,论功封赏回纥事.花 ...

  • 69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遇》

        磬折辞主人,开帆驾洪涛.      春水满南国,朱崖云日高.      舟子废寝食,飘风争所操.      我行匪利涉,谢尔从者劳.      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      丈夫死百役, ...

  • 62唐诗解读——李白之《忆东山二首》(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注: 东山:在今浙江上虞,为东晋谢安早年隐居之地.故此山又名"谢安山".山顶之处有谢公调马路,白云.明月二堂遗址,下山出微径,为 ...

  • 1 唐诗解读——杜甫之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上)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 ...

  • 2 唐诗解读——杜甫之《北征》(上)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无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筚.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