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线索:庙子沟的钟声(散文)

红色线索:庙子沟的钟声

文/三峡刘星

01、

“当当当”庙中小学的钟声响起来了。

清脆的声音回到在庙子沟的山坳里,这钟声敲响了一种历史的沧桑。古朴的书香的味道成为如今云阳镇民强新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钟声唤醒了记忆,钟声也敲响了丧钟。

这是一口生铁铸造的大钟,正悬挂在庙中小学校门旁的古树上。庙中乡(庙子沟)成为了一段历史,而“庙中小学”是了唯一的历史记忆。他的前身应该是“川主庙”私塾(庙中小学的前身)。在这一家私塾,曾经有一个少年正在读书。这个自耕农家的孩子,叫做许光三,居住在庙子沟的烂草湾。

  在教室的漆黑的堂屋内,一盏煤油灯放在巨大的青石板(四十年前还在,这样简陋的教室是真实的呈现在笔者的眼前)搭建的课桌上,闪耀着红色的火苗——那是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那时候苦难深重的人民、千疮百孔的社会,中国被腐朽、反动的阴霾笼罩;中国人民深受三重大山的压迫,新民主主义运动正以星火燎原的态势在唤醒着乡村里的每一个有志青年。

  ……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午后,在泥泞的石板沟的登天小路上,有一个英俊的青年正在路上——他就是一枚革命火种。

  越是在最黑暗的时期,越需要光芒的指引。这一天,是他们早就约定的日子,有两个庙子沟的青年要加入光荣的中国共产党。此刻,觉悟的革命者谭林(谭佑铭)专程乘木船、过汤溪渡口,翻宝塔垭口,深入到贫瘠的庙子沟。因为他将在这里播下革命的种子。在庙子沟的农家茅屋昏暗的油灯下,两名庙子沟的青年村民正式宣誓入党。

……

02、

云阳县城的枪声终于稀稀落落了。

1935年1月19日,深冬。“一一九武装”红色暴动失败,其中一只小部队,从云阳老城小河口方向引诱敌人追击。顺利强渡汤溪渡口。是时,从浮桥上飞奔,从石板沟向庙子沟方向撤退,这一支主动撤退的队伍有力的吸引了敌军的追求,掩护了赵唯、唐林领导的主力部队从栖霞方向撤退,保存了武装力量和红色火种。

在这支队伍里就有庙子沟的青年许光三等人。因为他是本地人,熟悉地理,而且曾经在1932年担任过刚刚建立的“石板沟小学(宝塔小学前身)”的教员。据老人讲述:几天后,乘着夜色的掩护,参加了战斗的庙子沟的游击队员许光山、魏佐才(两人系云阳城关镇东城小学教员——东方集团前身)又抢渡天险宝塔沱,横渡长江从新津方向胜利脱险。之后在辗转武汉、上海,终于汇入革命的洪流。许光山后来参加了八路军129师的队伍,后来不幸因病去世,刘伯承司令员但是的题词是“忠贞抗战,以身殉职”。李达参谋长的题词是“人民损失,我党光荣”……

3、

书香的钟声响起来,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上课,阳光随着读书声一起倾斜在孩子们幸福的笑脸上。

  2009年,初秋。在庙中小学来了一位青年教师,他是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谢勇。在一次在宣传“红色故事”的活动中,全校师生竟然得知他的爷爷居然长眠在奉节县革命烈士陵园里。

那是一段血雨腥风的岁月,发生在最黑暗的解放前夕。

经过他的回顾,再比对党史部分资料,一个“川东游击队员”便活生生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烈士谢国茂竟然是彭咏梧的战友。彭咏梧率领的的一支队伍往巫峡方向转战。他率领的一支队伍往奉节方向转移。在奉节的青莲乡。经过一天的疲劳转战,他们借宿在乡民的一家土围子简陋的地堡内,这是一间夯土构成的土茅房。下面是红薯地窖,隔着木板便堆满了茅草。

  黎明十分,枪声大作,队伍被包围了,战士们在疲惫中惊醒……

  勇敢的支队长谢眼看着被围剿的敌军包了“饺子”,心急如火,十分焦急。眼看天色即将大亮,只好决定掩护突围……

枪声、手榴弹声响彻在黎明的晨雾里。为了掩护战友们突围,作为支队长的谢国茂顶着厚厚的棉被,坚守在最前线。愤怒的枪声向着敌人打响……而大部分队员乘着浓雾借着火力的掩护终于脱险,而谢中弹不幸牺牲;喷薄的热血撒在在血与火的疆场,革命的精神传诵在巴蜀的大地上……

4、

  1948年,江姐一行,走在这一条小路上,她是专程从重庆抵达云阳,然后找“四哥”的队伍的(那时江姐还不知道彭咏梧已经牺牲在巫溪)。这四哥不是别人,正是彭咏梧。他们是革命的伴侣。在江姐的怀中有一张唯一的联络照片。这是一张“世人皆知”的“合家欢”。彭咏梧在左、江姐在右,中间一张是他们两的孩子彭云。

  江姐一行在“茂成客栈”(老板赵永甫)青年伙计邱衍伦的带领下,正匆匆茫茫赶往红狮董家坝的“外婆家”(谭家)。这是一条漫长的二十公里的山路。过小河口、渡闵家渡,等石板沟,翻垭口,入庙中,登上枣树垭,目的地不远了……

  在路上,江姐一行引入注目,她是一个典型的城市里来的青年模样,齐肩的短发乌黑发亮,圆圆的脸蛋上一双眼睛透着喜悦的心情。一根红色的围巾让她更加的潇洒、知性……这一行人不低调,完全是回娘家的心情。当经过枣树垭口,俯瞰江山,不远处就是红狮方向,她的心充满了喜悦,因为她知道,她将和'四哥’见面了。在下川东,革命的形式虽然十分的严峻,但是革命的火种却越烧越旺。她将和四哥一起并肩战斗……

  其实,对外是彭云的外婆家,而本质上却是江姐和彭咏梧早就联系好的地下党接头处。要知道,当时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没有适当的借口和当地人带路是没有办法串门的。

也正是在外婆家,江姐终于知道了“四哥”的消息。彭咏梧牺牲在奉节竹园。而最难以接受的却是四哥“头悬梁”——挂在巫溪城楼上。这噩耗,让江姐难以接受,这痛苦,让江姐难以承受,可是揪心的痛和泪水只能往心底流。因为,她早已做好了为革命牺牲的准备,她具有无与伦比的革命的坚强意志。

然而,毕竟她是女性,她和四哥还有一个尚在襁褓中的革命的结晶。此时江姐紧紧地捂住被子,在阁楼里痛哭,泪水打湿了棉被——因为她知道,这声音不能传到“外婆”的耳里——那是她的女婿彭咏梧呀。而江姐,更深深地坚信这血不能白流,这泪不能白淌。革命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更加上身上的双重重担。丈夫的遗志需要她,孩子的成长需要她,她不能倒,也不能倒……也许,真是从此时此刻开始,让江姐的心更加的坚强起来。

后来在红岩,在臭名昭著的集中营,江姐是这样说的,也这样做的。她说:“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是的,老彭的牺牲更磨砺了江姐的意志,让江姐更加的成熟起来。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更加的坚定起来……

  为有牺牲多壮志,她坚信;出师未捷身先死,她无畏;然而,她跟充满了期待。在重庆渣滓洞监狱,江姐用密件写了一封信,是给彭云的舅舅(竹安)的信,她说“我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因为她知道自己肩上的伟大责任是“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见《江姐托孤遗书》)。

冷静下来的江姐,她对同志们说:“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抹干了眼泪,又开始了新的革命工作……

5、

  红色的钟声响起来,这钟声到来了光明……

  1949年12月4日,初冬。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奉节出发,浩浩荡荡踏上了云阳的大地,这是一遍革命的热土。

  翻山越岭越过枣树垭穿庙子沟,这是一条狭长的山沟,沟两边被高大的群山裹挟着,在沟底有条浅浅的季节性的溪流,在溪流的右岸是三米来宽的小路,这小路却是是红狮场到达云阳老城的唯一“大道”。却是云阳到奉节、城口方向的重要的一条大路。庙子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幺点子。虽然不大,零零散散的几间茅屋,没有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的场集,但是却是一个重要的链接点,到也布置得有商铺、茶房、面访等。在溪流最深处,沟壑的两岸郁郁葱葱间建筑有一座厚实、古朴的小桥。小桥不高大约两三丈高,中间一块巨石作为桥墩。在桥墩上横卧六块巨大的青石作为桥面。只有走过了这石桥便真正地算到了庙子沟。从庙子沟沿着溪流右转,两山夹沟,唯一的垭口,叫做枣树垭。翻过枣树垭便是中潮溪,也是一条沿着溪流的山路,不远处便是红狮场了。

12月6日,拂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24师372团抵达庙中。翻过枣树垭、穿过庙子沟,过麦地、抵达云城接壤的汤溪河岸。云阳县城遥遥相望。部队乘摆渡木船过汤溪河,从大佛头小码头上岸,不放一枪一弹从新城门入城,宣告和平解放了川东重镇云阳县。

6、

“当当当”庙中小学的钟声响起来了。清脆的声音回到在庙子沟的山坳里……

这一天,在宽敞的操场上坐满了学生和家长。因为庙子沟的骄傲魏林从重庆回来了。他带着一群老地下党员一起返回故里宝塔/庙中,专场为孩子们讲“红岩故事”,弘扬红岩精神。

魏林,庙子沟人,1939年在万州入党。解放前一直从事革命的地下工作,历经艰难、九日一身;把青春和智慧献给了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在魏先生的回忆录里,他特别生动地讲述了他青年时代找党的故事,他演讲的题目是《终生难忘的年代》。随行的还有和江姐一起坐牢的革命战士、和江姐一起战斗过的云阳籍的革命同志。

随着老革命家的演讲,峥嵘岁月的故事历历在目、革命者的青春激扬,和对孩子们的殷勤希望历历在目。感动了所有的听众。而孩子们深受教育着,也被深深地激励着……事后,魏林先生承诺从自己的微薄的工资里每一年拿出两千元人民币分贝捐献给宝塔小学、庙中小学。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当时庙中小学扬校长专程驱车重庆,看望了庙子沟的骄傲,也带去了孩子们深深的牵挂。

2021年4月19日星期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