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峻:应用型的研究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基础?

近期在写作中被问到一个问题,就是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么高大上的问题,总是从识别问题,分析政策的角度来解答,但如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一、理论依据千篇一律
我们把问题聚焦到一个题目上,比如机关运行成本核算的研究,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基础?知网搜索了相关文章,很遗憾的是,博士论文几乎没有,硕士论文都聚焦在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财政理论方面。引用的观点都是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瓦格纳定律等等。
二、理论依据与问题分析,解决对策毫无关系
从这些文章看,绝对是八股文章,为了拼凑字数,强行写一段不着边际的理论依据,给自己的研究找了一个西方理论“爹地”,可后面的问题分析、解决对策都是直来直去,不知道这些理论如何指导了实践!
三、学位论文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
从知网查询的学位论文,已经有了固定的格式,即必须拿出一个章节来阐述所谓的理论基础,也不论什么题材,如果学生缺了这个章节,恐怕就会被批判“学术研究层次不高”的帽子。于是乎生拉硬拽,冠冕堂皇的章节就出现了。
四、需要破除老习惯、老观点
财政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征求<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中特别要求:聚焦直接影响会计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因素,从师资、 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教改研究和实 践探索,大力推动会计人才培养从学术主导向应用主导转型当前会计人才培养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打破现有的格局,重新进行审示。

五、不要用培养学术人才的视角来培养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研究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当前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峻峻以为人才培养有三个层次,一是学术研究层次,需要探索和研究理论模型;二是政策制定层次,需要将学术观点分析归纳后应用于政策和文件的制定中,规范和影响行业的活动;三是政策执行及反馈层次,需要将各类政策在执行层面综合运用,综合分析,并将遇到的问题整理出来,反馈给学术研究层和政策制定层。这三个层次都需要专家,都需要人才。目前最可怕的是就是越位与缺位,即第一层与第二层很少交流,直接使用第一层指挥教育第三层,其结果必然是牛头不对马嘴。
峻峻建议:
1.学术型人才应当集中精力与政策制定层的专家交流,将理想的火花变为现实。
2.准则制度研究和制定的官员或专家属于第二层,应当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特别是要主动解释规范性文件,要将政策原汁原味的传达给应用层。
3.处于执行层面的人员,除非是发表论文需要,否则就不要参与学术研究了,反正也看不懂,集中精力把现有的政策学懂学透,能够灵活运用才是正道。

本文附赠一个彩蛋,送给即将毕业的会计学专业硕士,见本文最后。

要想顺利通过答辩,必须有三个帮手

  1. 要有西方经典理论当FATHER

  2. 要有数学模型当MOM

  3. 要有精美PPT当SISTER

(0)

相关推荐